知乎日报:为什么中国动画的配音总是那么假?

  我们要评价一样东西,首先要把标准摆出来。

  那么题主所说的“假”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将配音的“假”定义为“声音与角色存在距离”那题主是没有说错的。

  不管是柯南、死神还是哆啦 a 梦、精灵宝可梦,参与这些作品的声优都是与角色相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并一同成长起来的,译制版本的配音想要跟原版相提并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题主又说:个人感觉“柯南”与“哆啦 a 梦”的配音比日本好听多了。

  虽然不知道题主为什么在提问中写出了与标题截然相反的内容。

  那姑且理解为“题主觉得大部分中国配音很不好,但也有不错的。

  ”那我顺便来揣测一下为什么题主会觉得这两部比日本配得好。

  《柯南》的普通话配音版本存在有两个版本,一是台湾配音的版本,二是近年来大陆译制的版本。(以下谈及台湾配音,皆指抛开两岸口音和发音习惯不同的其他部分)。

  台湾早起在引进这部柯南的时候也存在过两个版本,大体的区别就是小兰的配音不是同一人(分别为吕佩玉与魏晶琦,前中后期因配音员原因人员有所变更),台湾配音的优势在于录制日本动画的经验较为丰富,资历较老的配音领班(导演)都会提前针对配音稿件进行修正,让语句不至于像翻译稿那么生硬。

  大陆是近年来才引进的柯南电影版,主要阵容是李世荣、季冠霖、张杰等配音演员(前期由邓晓鸥负责导演,后期由北斗企鹅工作室负责导演,人员有些许变更)。

  两个译制版本的欠缺都非常明显,因为台湾配音的预算都非常低,导致人员利用非常紧张,有的时候甚至一个配音员在同一场景内要配 3-4 名角色,这样导致了品质的急剧下降。

  而大陆版本的配音演员虽然资历与台湾配音员相差无几,但因为缺乏录制日本动画的经验,和对作品角色比较陌生,导致部分配音与角色大相径庭,这也给配音大打了折扣。

  如果按照之前所述——“假”的定义是声音与角色产生了较大的距离,那么台湾配音就因为一人分饰多个角色,导致配音员不可能十分尽美的饰演好每个角色而产生的“假”。

  大陆配音则因为经验和对角色的研习不够而产生的“假”,两者皆是因为不同的客观条件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日本的原版配音是由履历相当甚至比译制版本更加资深的声优来担任,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质量。

  因为日本声优的数量非常多,成为声优的门槛高、竞争激烈——这些要素也决定了作品能有更多的声优选择空间的这个事实。

  综上所述,译制片超越原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为什么仍有“这个片子中国配的比原版好”这种论调呢?这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一、 情怀

  是的,情怀,一个很主观的词汇,也可以换成“习惯”二字。不管是《哆啦 A 梦》还是《樱桃小丸子》、《数码宝贝》,这些动画里的角色,在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声音。

  以哆啦 A 梦为例,最早大家接触的可能是董浩、刘纯燕的“机器猫”、也有可能是林保全的“叮当”、还有可能是陈美珍的“小叮当”。

  不管你心中的哆啦 A 梦是哪个声音,大概都会觉得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是“最好”的声音——这就是情怀。在日本观众的心里也许他们最熟悉的大山羡代才是最棒的哆啦 A 梦也说不定。

  二、 语言

  每个人都有母语,有的人从小是说普通话,有的则是方言。在异国他乡听到自己的“母语”是否会觉得亲切呢?就是这种亲切感影响了人们对配音“好坏”的评判。

  三、 用心

  虽然“用心”不一定能配出客观上“好”的东西,但配音人员的“用心”一定是有价值的。

  在动画《一人之下》中,宝宝这个角色偶尔会使用四川方言,而这位角色的配音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现去找了一位四川话老师。

  另外,初版柯南的普通话配音员,也是蜡笔小新的初版配音——冯友薇。她曾经为了演绎好野原新之助这个角色,反复钻研了数月,最终为大家带来了一版不同于原版但连原版声优都连连称赞的“普通话小新”。

  演员的用心值得我们佩服,但绝对不是作品拿来炫耀的资本,因为观众所要看的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演员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

  所以我们观众在评价角色配音时,能够不带感情分的给出评价,这才是对声优们的尊重,如果非要在“认同”和“同情”中选一个词,声优们大概不会想要后者。

  四、 本地化

  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语言”,而是彻底将作品变成一部符合本国习惯的动画片,包括作品的台词、用语甚至剧情都进行变更。

  但严格来说这并不属于配音的范畴,而是配音与内容的整合。

  前几年大火的“搞笑漫画日和”即属于此列,从配音水平上来讲并没有出彩之处,出彩的是主创们对台词的改编。

  《我们这一家》和《南方四贱客》也是赢在了整体的本地化方面,他们的普通话配音在台湾甚至大陆网络都有着很高的评价。但希望大家搞清楚,虽然优秀的配音是他们大受欢迎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也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关于目前大陆配音的现状,可以简单分析几个观点,因为若要详述可能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一、 从业环境

  大陆的配音慢慢进入商业化运作,真正像老一辈那样拿固定工资,有很充裕的时间去做好一部作品翻译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不管从业人员如何宣称是热爱配音、想要拯救行业,但数倍缩水的创作时间已成定数,这个锅不能只给配音来背。

  二、 市场需求

  观众更多不去在乎配音的表现力和与角色的贴合度,甚至不去在意演员音色的本身。而是只要喜欢角色,就会把好感带到背后的配音演员身上,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很多演员是以情色擦边球类似的角色和声音博取观众喜爱,以至于获得了高人气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获取更多的机会。从商业角度是很好的模式,但是对配音行业本身属于毒药。

  三、 作品

  因为市场的需要,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作品涌入市场,整个国漫市场的水平和标准被拉高。

  但其中粗制滥造的作品也无法抑制地在增加,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和业务水平的不足,造成了作品本身品质无法达标。

  配音演员在出演此类作品时有可能也会受到负面评价,但因为角色表情不到位、台词不流程造成的影响,不应该配音演员来背锅。

  四、 风格

  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配音风格都是在不断的改变的,辽艺曾经辉煌,但明显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的动画。

  长影译制的《你的名字。》中部分配音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时代的违和感。

  除了时代的区别,还有地域的区别,甚至是配音员擅长作品类型的区别,虽然理论上配音演员要学会适应各种各样的风格,但实际情况却极少有人做到,这也并不是评判一个配音演员好坏的标准。

  五、 配音导演

  配音导演是负责一部作品统筹的重要角色,主要负责协助导演选角、进行角色分配和指导录音工作。这项工作在日本由音响监督(声音导演)和监督(导演)等同时担任、在台湾被称作配音领班。

  好的配音演员可以配合导演的指示给出不同的表演,但仅限于把控细节,整体效果还是要看演员的素质如何。

  举个例子就像是十个人组团攻略游戏副本,导演就像是指挥,指挥水平好可以打得很漂亮,但走位还是要看个人——一个好导演带不好一个差的团队,但是一个不好的导演也不会把一群大神指挥地昏天黑地。配音导演可以背锅,但请别让他全背,也给作品导演和演员背一点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36 字。

转载请注明: 知乎日报:为什么中国动画的配音总是那么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