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大事儿。
第一件,
初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
谁的任命呢?周威烈王,也就是周天子,天下共主!这一任命意味着,从此,韩、赵、魏是合法诸侯了,有实也有名。
韩、赵、魏瓜分晋国,本身是不合周朝礼法的。严格说,这三家在当时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
所以司马温公说了,周天子一朝不官方承认,三晋就一朝没有名分,一旦有一个像齐桓公这样的人出现,三晋就是过街老鼠。
这话未必对。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少数人的负隅顽抗改变不了什么。但“惟名与器,不可轻假于人”大体没错。
第二件事儿,魏国崛起。
崛起不是一瞬间的事儿,但在经历了多年的奋斗经营之后,这一年,对魏国崛起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
本文主要讲这件事儿。为了更明晰地呈现,我们分条缕析。
01
从BC453到BC403
BC453年,晋阳大战,智氏灭,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分智伯土地及大部分晋室土地。
韩氏。BC424年韩康子卒,子韩武子继位。BC408年,韩武子薨,子景侯(韩)虔继位。
赵氏。BC425年赵襄子卒,传位给哥哥伯鲁的孙子(赵)浣,是为赵献侯。BC408年,赵献侯薨,子烈侯(赵)籍继位。不过献侯继位有点波折: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不乐意,带人把赵浣赶跑了,自己在代当了一年国主,死后,国人暴动杀了桓子的儿子,才又把赵浣迎回来继位。——这里注意一点,春秋战国的
国人
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时常有废立之举。
魏氏。BC424年,魏文侯斯继位。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史记-六国年表》没有关于魏斯父亲、魏桓子儿子的记载,是否直接祖传孙尚不得而知。
总之,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晋阳大战的主角都退出历史舞台,到BC403年,是孙子辈大展拳脚的时候,而此时,魏国崛起的奠基者,魏文侯已经当了25年国主,锐意改革,25年足够了!
02
何魏国之多才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影响时势。这我理解,但我一直无法想不明白,为什么英雄会扎堆出现?
魏文侯礼贤下士,他以大儒卜子夏、田子方为师,驾车经过隐士段干式家,必定直立行注目礼。
——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
任何时候,礼贤下士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能团结人才。但单单礼贤下士,士却从何来?无法解释。
魏国崛起,不单单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种理论家,还有一大批实干家。
后来魏文侯要设立国相,和李克有一段谈话,我通常把它记为李克论相,具体内容后边说。他在这里提到,翟璜给魏文侯举荐的5个人。
吴起,法家代表人物,还是大军事家。
西门豹,治理邺,小时候的语文书上就学过,把巫婆神汉沉河的那位。
乐羊,伐中山,这个大家可能不熟,并不是《乐羊子妻》那个乐羊子。但显然,这位是个挺能在艰难环境中打仗的主。
李克自己,乐羊打下来的中山,就由他守卫善后。
屈侯鲋,给魏文侯的儿子魏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当老师。
当然,还有国相候选,魏成和翟璜,那自然是了不起的人物。
内政外交、文治武功,每一方面,都有俊才可用,偶然也,必然也?
03
魏文侯定的路线
外交上,
立信怀仁
。
有一次文侯和群臣饮酒,君臣一堂,其乐融融,忽然下起了雨。文侯却命令驾车出去,群臣问为何?
文侯说:“我跟虞人约好了今儿打猎,不能因为喝大了、天下雨就不去”。
这是与人交而有信。
韩、赵有一段时间不对付。韩人就来请求魏国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拒绝了。赵人也来请求魏国一起攻打韩国,魏文侯也拒绝了。
自然,当时是要得罪这两个诸侯的,但后来韩、赵都听说了魏文侯没有对他们落井下石,就都被文侯的厚道折服了。
这是怀仁!
仁与义,是比武力、智力、勇气更强大的力量。强权能使人一时屈服,仁义却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一点,后来的魏惠王就未必懂,携文侯、武侯之武力,西攻秦、东扛齐,內欺韩、赵,南边没少招惹强楚,终于被齐国打残、被秦国蚕食,一蹶不振,苟延残喘。
内政上,重用李悝为相,变法改革。
具体细节,《资治通鉴》没有叙述。我查阅资料后,大概总结一下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一点,可以部分解释魏文侯时期何以人才济济。
2、鼓励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实际上,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人的干劲儿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3、发明平籴法。也就是丰收时政府平价买入,避免谷贱伤农;灾年时,政府再平价卖出,避免囤积居奇,伤害人本。这个措施,我们现在甚至都还在用。
4、编制《法经》六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法律著作。
大体这样。我不太能理解,司马光在这里,完全没有提到李悝。
我们知道,司马光的活跃年代和王安石重叠,正逢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反对派领袖。
但如果据此认为司马光有意淡化李悝,却也小看了司马温公的格局。后来的商鞅变法,《资治通鉴》就记述详细。当然,司马光仍旧批评了商鞅,但丝毫没有藏着掖着。
不过,为什么就不写李悝呢?到底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体现在执行力上,当然由上文提到的一干能臣干将具体实施。
最后,再简单聊下魏文侯的对外攻伐。
战国时代了,这是不需回避的事情。仁义是指导思想,具体操作却还是实用主义。
总结一下。
对齐、楚,联合三晋,站在正义的一方,扛强(齐楚)扶弱(燕)。——文侯武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战争,大多是三晋共进退。
远交近攻。当然不能向兄弟国家,也就是韩、赵下手,这两个,既是羽翼,也是唇之于齿。那就向西,跨河击秦,向东北隔着赵翻过太行山去蚕食中山。
——这里简单画个草图,提一下魏国对外的天然劣势。黄河、太行在古代都是天险,那河西、中山之于魏国,堪称飞地。强盛时能夺得,衰弱时也容易失去,毫无办法。
最理想的,当然是灭赵吞韩,混一三晋,但这个机会本来是留给智瑶的,魏文侯时,已经不具备这个条件了。
04
李克论相
这一部分,我对照了下太史公的《史记》,《资治通鉴》基本上照搬了原文。
带点私货。《史记》这本书,从语言到写法、谋篇结构,都是神作。个人认为写东西的人,最好能熟读大部,能大段背诵最好。
李克论相这一部分,就有几句值得熟读成诵。
魏文侯问魏成和翟璜谁适合当国相,李克推辞了一番,魏文侯说:“
先生临事勿让
(多简洁!)”
然后李克就说了:
君不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此5个排比短句,如何深刻地了解一个人,方法论全在这里了。
最终,魏文侯选了魏成为相。
翟璜还不服气,埋怨李克不替他说话。翟璜就说了,我啥都没说,就说这五句话,然后就知道魏成会当国相。
原因嘛?
魏成的俸禄,十有八九都散出去了,结识了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这些人,举荐给国君,国君把他们当老师对待(
师事之
)。而西门豹、乐羊、吴起们,国君都当做臣子(
臣之
)。
高下立见!
李克的解释,个人认为,有些诡辩。但翟璜却是服气的,跟李克说:“
谨受教,愿卒为弟子。
”
没办法不服气!帝王师是古代士子们的最高理想!
05
吴起其人
吴起这一生,毁誉参半,波澜壮阔。
曾经给大儒曾参当弟子,据说因为人品问题,被曾子嫌弃过。
娶了齐国妻子,在鲁国当将军。鲁国和齐国交战,吴起为了能当将军,就把妻子杀了,最终取得鲁君的信任,带兵打败了齐国。这是
杀妻求将
。
但鲁国还是容不下他。刚好魏文侯招揽贤才,吴起就去了魏国,在这里得到重用,长期镇守西河,西攻秦,东胁韩。
在魏国带兵的时候,有个故事,很能说明吴起的带兵风格。
他有个士兵,身上出了个毒痈,他亲自为他吮毒。结果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了,大哭。别人问她哭什么,将军亲自吮毒,多么有排面的事儿。
这位老母亲就回答了:“当年,将军也是这么对孩儿他爹的,结果孩儿他爹打仗很勇猛,总是冲锋在前,然后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对我儿子这样,我真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
与士卒同甘苦,得士卒心,所以吴起能打仗。
但是魏文侯去世后,武侯继位,受了公叔的挑拨,逼走了吴起。
吴起又逃去楚国,和楚悼文王一起在楚国推行改革。
他们本来有机会干出商鞅、秦孝公那样的事业,但楚国公族势力过于强大,楚悼文王死后,公室叛乱,吴起被杀。
虽然吴起机智地抱着楚悼文王的尸体被射死,把那群愤怒的楚国宗室拖下水,有70多家被灭族,但改变不了吴起这一生的悲剧性。
吴起可以单独写一篇。但我们这一轮主要是理清年鉴大事,防止跑偏,简述之后就暂且打住。
只要记住:公元前403年,魏国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而吴起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