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命最好的叛徒归顺北朝获封亲王,促成宋辽百年和平
契丹骑兵
在杨家将传奇中,杨四郎曾经在金沙滩之战中被俘,结果被迫与辽国公主结婚。虽然这是文学演绎。但是文学传奇往往有历史的内核,杨四郎这种类似于李陵和李广利的遭遇,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原型,他就是宋将王继忠。
契丹人的衣着和饮食风俗
在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辽国在萧太后的治理之下平定北部番族骚扰,稳固了韩德让等亲信的权势之后,契丹铁骑兴起了新一轮的南下入侵浪潮。除了998年和1001年两次大体占据优势的南下之外,1003年4月,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与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统兵侵宋,数万军队直入北宋定州境内,北宋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的大将王超便令镇州都部署桑赞、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各率本部兵马来定州迎击辽兵,本文的主角: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就来自高阳关防区,但是奔赴沙场,一心报国的他没有想到,这一场战争将改变他后半生的命运。一番奋战后,还是投靠辽朝的他,将成为那个时代辽国罕见的汉人亲王,并为南北和平做出无法预料的贡献。
一.少年时的预言
王继忠出身开封的武将世家,其父王珫曾经是禁军武骑指挥使,但是在与契丹作战中阵亡。王继忠由于父亲的战死得以荫补东西班殿侍,成为当时还是皇太子、开封府尹的宋真宗赵恒的高级侍从。有一次开封府尹心血来潮,请来了一个盲人算命者给一班从龙之臣算命,其中给王继忠的预测是“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虽然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皇子的亲信,怎么都不可能被胡人捕获呢?
虽然这则轶事是后人附会的,但其实王继忠这样被俘后为官北朝的情况在当时非常常见。只是翩翩少年的王继忠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投降者的一员。二.兵败被俘后的命运
南下劫掠的契丹军队
待宋真宗赵恒即位之后,王继忠的地位也是青云直上,并以高位参与了1003年抗击辽朝的战斗。在本次对辽战斗战争中,王超先派出一千五百名步兵北上望都,作为前哨去打探敌情。但是,这支宋军在望都县南突然地遭遇辽兵并和对手展开激战。在听闻战况之后,各部宋军纷纷北渡唐河增援,与辽军对垒。王超所部居于战阵中央,桑赞部为右翼,王继忠部为左翼,与辽军酣战。在当时人的评价中,契丹人长于弓矢而弱于剑戟,在和战斗意志比较强的对手的对抗中不一定占据绝对优势。在宋辽两军从正午厮杀到午夜,都一度没有分出胜负。
宋朝步兵和游牧骑兵的战斗
于是契丹人按照南下侵宋的军事演习,趁着夜色行动。在发现宋军大阵比较严密后,契丹人焚毁了宋军粮道,并且分出一支精锐骑兵乘着夜色绕到了王继忠的军阵后方,对宋军三大部分进行穿插包围,同时大部分骑兵对王继忠的部队实行围攻。在识破了敌方意图之后,王继忠也迅速提兵迎战,他带着手下的轻骑兵和辽军骑兵展开激战,但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宋军的传统节目:抛弃友军再次上演,王超和桑赞不仅不增援牵制了主要压力的王继忠,而且还带头带队跑路。在之前的战斗中,猛将康保裔被俘,也多少是基于类似的原因。
契丹骑兵
重围之中,辽军发现王继忠的精良护甲明显区别于其他士卒,于是调集精兵围攻王继忠。面对对方的重重围困,王且战且退,希望撤退到西山地形向东北突围,但是他还是被辽军骑兵追上包围,此时人困马乏,身边的侍卫亲兵纷纷阵亡,王继忠在体力耗尽后被俘,他的部下也跟着全军覆没,契丹人从尸体堆中捞出了奄奄一息的王继忠,作为战果带回了萧太后的行营。
虽然王继忠等人战败被俘,但是在两宋时代,游牧民整体鄙视那些不经一战就投降的软蛋。契丹,西夏乃至女真人,都格外重视那些有获取成本的汉人文武官员,不论是杨业,还是后来靖康之变中的郭药师,蔡靖,张孝纯,还有坚决不肯投降的张叔夜,何粟等人,北朝都愿意以生擒为前提加以诱降。由于王继忠是力战被俘,再加上王继忠和宋真宗赵恒的特殊关系,所以辽国方面对姿仪雄美的王继忠加以招抚。最终暂时回国无望的王继忠也接受了萧太后的户部使任命,萧太后还把辽国汉臣康默记的族女嫁给他。这让王继忠十分感动,并开始努力为北朝效力。只是和与宋朝开打相比,王继忠的效力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温和,他一度从宋辽两国的边疆战场上销声匿迹。
宋代陶模具上的重骑兵
但在当时,在北宋这边,宋真宗在得到王继忠阵亡的消息之后,一面从河东派兵狙击辽军,并命令高阳关守军全军出击追赶对手,以求挽回颜面,后来还将王继忠追封为大同军节度使。类似于当时的其他个案如康保裔,为了防止将领投降北朝的消息爆出丢脸,北宋对陷没辽和西夏的武将不论死活,直接追赠封号,封妻荫子,被朝廷强行认作烈士。等到下一次南北交锋的时候,或者过几年关系缓和了,这些大乌龙才会故意被北方列国放出打脸。三.澶渊之盟中的佐和之功
北宋军阵
也是在折损了王继忠这员猛将之后,面对辽国骑兵的机动战术,宋真宗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绘制了阵图供河北前线将领使用:
北宋方面的核心思路,就是依托定州为核心,依托唐河摆出巨大的步骑兵混合战阵,骑兵列阵于步兵阵中防御,不要随意浪战;等到敌人冲击敌阵出现疲惫之态后,宋军才派出先锋或者策先锋出战,但是大军主力依旧不动。如果敌人绕开了真定附近的步兵阵型,那么契丹沿路进军路上的驻军骑兵就要相机出动,截断敌人的补给线和退路;如果敌人深入南下,南方州军的宋军还是避免出城野战,而是先躲在城墙背后消磨对方的锐气,等待对方精疲力竭,后勤枯竭之后再截断其归路,同时派出山西和河北延边州县的宋军深入辽国腹地杀敌;此外,宋军还应当在延边地区多修水渠,种树。总体来看,这种战术就是以不败为最高原则,等辽军锐气耗尽之后再出击,赶走对手。
北宋弩骑兵
这种战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面对越过武力巅峰期的契丹,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公元1004年九月,辽国再次大举攻宋,承天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统兵,二十万大军席卷而来。在击破了宋朝边境守军的防御之后,宋军在真定布下的步兵大阵成功地扛住了辽军骑兵的轮番冲击,而且给辽军造成了大量杀伤。
辽国军队的行营
随后辽军绕开了宋军在真定的大阵,还有其他严密防御的城镇,以望都以东的阳城淀为中心南下分军袭扰。面对步步紧逼的辽军,在寇准坚定了宋真宗北上迎战,前往澶州坐镇的决心之后,宋真宗突然收到莫州部署转送来的王继忠的密信。这位宋真宗的故臣也来到了当初改变他命运的战场附近。
王继忠书信的主旨大约是:此时辽国萧太后也厌倦了战争,常年对北宋的政治讹诈和武力掠夺获得了收益也在不断下降,而且他本人也在不断的劝诱萧太后宋辽议和的好处,所以议和在辽国高层有一定的市场。
虽然对于故人犹在感到欣喜,王继忠的密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真宗的慌乱心情。不过在消息没有准确版本之前,宋真宗对契丹议和的真实程度半信半疑,这封言辞恳切的书信依然有反间计的嫌疑。面对王继忠透露的萧太后希望议和,邀请宋使北上的请求,宋真宗为了防止局面陷入被动,依旧坚称要先发起军事行动,再谈议和,但在给王继忠的一封具有手书性质的札子中,还是表达了和谈之意,并派出曹利用携国书及给王继忠的手诏赴契丹行营议和。当曹利用到达大名府时,守将孙全照对契丹的议和诚意产生怀疑,阻碍了曹利用的进一步北上。
议和被宋辽两方视为最后的手段
由于在战局上,宋辽双方还是没有分出胜负,所以两国最高领袖都将议和作为拖延时间的手段,用议和掩护本方的军事行动。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宋辽君主不断通过王继忠交换书信,王继忠多次表明辽方的议和意图,面对辽国内部的鹰派压力,王继忠也是全力应对,并暗示宋真宗不要失信于人,耽误两国的议和大计。但是宋朝前线将领鉴于战局不明朗,如果一旦对辽国遣使的要求有求必应,那只会在日后的谈判中更加被动。所以宋使曹利用一直没有直接进入辽营。
床子弩
与此同时,契丹和宋朝依旧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行动,而且毫不示弱:已经具备了攻城能力的契丹大军,在猛攻瀛洲城和天雄军不下之后,攻破德清军,最后直逼澶渊而来,并且三面围城,对宋真宗施压。不过此时契丹军由于千里前进,导致后勤成本日益增大,而且边境上的宋军也开始深入辽境内杀掠,辽方的窘境,已经被杨延朗等人所看出。虽然契丹军队一直在四处抄掠,装出声势,但是在澶州城下,辽国鹰派人物萧挞凛被宋军床子弩的一击毙命,加速了战局向着宋方的倾斜。
澶渊之盟
随着战局向着宋朝有利的方向发展,11月27日,曹利用终于被放行,进入澶州城外的契丹帝后行营。经历了3轮谈判的外交较量,宋朝拒绝归还被后周收复的关南领土,相应的只付出了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岁币,南北罢兵,沿边州军各守旧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许收留对方盗贼逃犯;双方维护城池原样,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的条约。在萧太后和辽圣宗认同了宋朝开出的价码之后,最后萧太后还是请王继忠出面,表明了辽方的最终态度,认可了协议的签署,在隔空传话中,牵线搭桥的王继忠功不可没。四.人物结局与相关评价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开启了南北大体和平的百余年。至于王继忠本人则因为各种功绩,在日后获封琅琊郡王,乃至楚王的爵位,被赐予了耶律的国姓,和其他的契丹亲王类似,有了30户的宫卫奴隶,在待遇上堪比其他正统的耶律氏亲王。相比于一度获得完颜国姓,但是没能传给后代的郭药师,他的人生沉浮,是当时辽国境内汉族上层契丹化的缩影。
宋辽同时受惠于边境榷场贸易
在北朝的王继忠过得不算不得志:此时的辽圣宗总体上对汉人比较宽容,汉族有才干者大都能获得启用,在饮用乳酪,食用牛羊肉,观赏契丹歌舞,和辽国同僚骑马射猎的同时,王继忠还能收到故主宋真宗的礼品慰问:袭衣、金带 、器币、茶药,说明他并没有以令人厌恶的形象出现在南方故乡。虽然王本人多次对南方使者倾诉思乡之情和回归之志,但是由于两国互不收容叛降人员的条例束缚,他本人也只能选择在北国终老,落叶归根。
虽然《宋史》对王继忠的概括是大节有亏,《辽史》认为此人没有为宋朝而死,谈不上高尚。但是抛开儒家话语体系对人物的评价,也抛开所谓的“耻辱”岁币,从日后宋辽和平的结局来看,宋辽从敌对关系变成了大体对等的兄弟之国,两边的普通百姓得以免遭战火荼毒。定期的贺寿使者和榷场贸易,都促进了两大帝国的相互了解,宋朝使者的行程录,使辽诗,都成了当时两国交好的缩影,接下来的100多年中,宋辽关系可能是古代中国史上,游牧民政权和汉人王朝关系友好的最佳典范。
王继忠作为同时受到胡汉两国君主的青睐,特别是在北朝获得了皇室成员的待遇,在整个两宋时代都十分罕见,这足以证明王的个人才能和人格魅力。这样的故事模板,自然被箭垛式的英雄传奇杨家将所采纳,为小说里“金沙滩被俘,迎娶铁镜公主“提供了人物原型。只是相比于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意淫情节“胡女仰慕汉人降将”,真实历史上的王继忠的心路曲折:如何平衡故国和新主的关系,如何融入北方的游牧文化圈,只会比贩夫走卒们的街谈巷议复杂许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按照祸福相依的原理,日益失去善战本性的契丹人,将难以面对北方崛起的新对手。而这个新对手,将给两大帝国造成难以预料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