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作家林燕妮语这两句话流传很广。
「神雕侠侣」中让女侠郭襄「初相遇」「误终身」的风陵渡并非虚构之地。这是一个位居山西省芮城县西南角的老渡口。地方不大,却守着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的大门。
「风陵」的名字,从五千年前走来
风陵,听起来文艺又浪漫。其实,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远比这更厚重、沧桑。名字的诞生,与传说中五千年前的华夏领袖黄帝有关。
风,又叫风后,传说是黄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记」中均有记载,说他发明了指南车,助黄帝大军辨明方向,所以大胜蚩尤。风后去世后,黄帝表彰其功劳,筑封陵厚葬。所谓风陵,即风后的陵墓。
后来,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为「风陵渡」,或名「风陵津」。渡,亦称津。在水运时代,其地位如同今天的公路、铁路、桥梁、隧道。
也就是说,一个重要渡口,对应一条黄河支流。风陵渡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特别的那个:因为她对应的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支流与黄河交汇,造就了黄河中游特有的一种地貌「碛」,指水畔堆积的沙石浅滩。著名的碛口古镇就设在一个较大的「碛」上。
在金庸小说的粉丝那里,风陵渡被定格为诗意邂逅地。比这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渡口周边的地理形势: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其在中游转向下游河段,天然划分了山西与陕西、河南的省界。
一渡望三省,串联「黄河金三角」
风陵渡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其极其特殊的区位。她是一个渡口,又不仅是一个渡口。
中华文明诞生前夕,大江南北的史前文化呈「满天星斗」局面。但最终,稳定的文明摇篮定格在黄土高原南部,今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带的渭河、汾河、洛河的河谷盆地中,位于黄河拐角附近,呈「品字形」排布,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黄河金三角」。
伊洛河的洛阳盆地有疑似夏代都城的二里头遗址、商代偃师城遗址,后来又出现了东周洛邑、汉魏洛阳、唐五代洛阳等都城。关中盆地则成为大型政权的龙兴之地,先后上演周、秦、汉、唐四大王朝的交响曲。
渡口有很多,但风陵渡独一无二
内蒙古河口镇至山西风陵渡是黄河中游「北干流」。从风陵渡拐角处开始,南流的黄河短暂回首北望,然后向东进入晋豫峡谷,过三门峡,冲出小浪底之后,就是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
北干流结束于风陵渡是数条山「共谋」的产物。
诗写于潼关,位于风陵渡对岸。太华,即西岳华山;中条,是中条山脉;河声,说的是黄河的涛声;帝乡,即周秦汉唐建都的关中。把这些景观串联起来的结点,当然就是风陵渡了。
仅靠这样的地理格局,还不足以成就风陵渡。
黄河从晋陕峡谷俯冲到龙门时,河床由400米骤然扩大至几公里甚至十数公里宽,流经山西一侧,为 运城 所辖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5县市。河床变宽后,主河道摇摆不定,所以这一带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奇观。
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是地理的原因:明代开始,黄河游荡不定,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并逼近古蒲州城。随着河谷越来越宽,沙洲越来越多,蒲津桥常被冲毁。
随着蒲津渡衰落,风陵渡地位不断增强。原因是这里的河岸固定,甚至堪称「千年永固」。
山川地理如此巧妙的安排,造就了这座与华夏民族一样古老的渡口。
盐湖,是这一带文明发祥的重要条件,甚至起到了关键作用。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很可能是为了争夺这里的盐资源。让风陵渡得名的「风后」就参与了那场战争。
沟通两岸通的同时,风陵渡的经济辐射半径随之扩大,渡口周围商贾往来、店铺林立。名为渡口,实际上也是一座集仓储、物流、物资集散交易和服务业并存的码头商埠。
渡口所承载的历史,远比武侠江湖来得更加厚重、沧桑。她见过太多的大起大落,如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副见惯不惊的模样,任由黄河水来回搓揉、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