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车企换标有3大规律,老司机教你看懂背后深意
自2018年中国车市进入销售寒冬期后,很多车企都业绩下滑,部分品牌更是迫于无奈黯淡离场,连同其车标一并退市。而另一边,尽管销售形势不乐观,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紧跟当下流行风向,扎堆进入到推出新车标的浪潮中,试图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动从产品到品牌端体系竞争力的提升,筹谋厚积薄发。
那在各家厂商纷繁的换标动作中,又有哪些不同?换标背后,又折射出车企怎样的市场战略?结合近期的车企布局动向,带着诸多问题,我们来一探究竟。
60s快速了解本文核心论点:●在企业高速成长初期,多以单品牌布局产品,通过聚焦来保证产品销量;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破除增长瓶颈,企业大都通过车标“改头换面”或布局多车标,迎接新市场挑战;●近年来,主要车企品牌均推出扁平化设计方向的新标,其中吉利已经应用到车型中;●在各品牌换标或增加运营新标的背后,主要寄托着车企从传统汽油车向电动化产品转型,从低端低价产品形象向高端化、年轻化认知升级的战略思考。
被车企“玩坏”的车标(车标的分阶段运营策略)
泰戈尔说“静止便是死亡”,强调生命在于运动和改变。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道理,车企只有紧跟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车标作为企业最具象化的品牌特征,历代车标“名片”的更迭,其实就是汽车品牌在各个发展阶段战略转型的风向标,镌刻着每个时代的印记。
如果根据时间轴来梳理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个时期,汽车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5.6%、12.1%和-2.5%(仅计算2006-2019年),车市先后经历了高速成长期、增长放缓期和衰退期,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型。
在这其中,众多企业根据外部销售形势的变化,因势利导,对品牌车标的运营策略也从“独苗培育型”逐渐向“开枝散叶型”靠拢。其中,“独苗培育型”的模式,即在市场野蛮生长期,汽车整体的保有量偏低、市场可选择车型较少,企业重点基于单一品牌单一车标布局产品阵容,通过夯实基础车系来“打地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丰田汽车新老标识对比』
进阶的“开枝散叶型”模式,即当现有市场增长趋缓并进入停滞期,汽车整体保有量大、各品牌旗下产品较多,加之消费者愈加成熟和理性,品牌间的壁垒效应逐渐显现,产品自身溢价能力的增长遇到瓶颈,简单的“一牌一标”产品阵容已经不能支撑企业销量和盈利性的持续增长,所以车企往往通过布局多品牌多车标或在同一品牌内经营多个车标,以此为据点,建立鲜明的车系“族群”区隔,以谋求进击新的市场蓝海。
推出新车标,改头换面,意味着放弃长久积累的无形资产,打破顾客对品牌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可能引起消费者的不信任和低接受度,而且运营及推广费用投入也较大,存在较高的风险。早期的吉利,在发展初期就通过多品牌多车标战略,打造了分别定位家用市场的的帝豪、高端市场的英伦及清洁能源动力的全球鹰三大品牌车标系列,然而复杂的产品阵容管理难度及收效性等因素影响下,最终促使其在2014年将旗下各个子品牌车标“三合一”,回归为吉利的“六块腹肌”第三代车标。
但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数据看,近年来用户再购选择同品牌的比例大幅提升,而且成长潜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及中高价产品,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尤其突出,潜台词就是说,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增强,市场份额的集中度也预计进一步上升,强弱品牌分化程度愈加明显,而如果弱势品牌不能尽快提升品牌形象,未来在市场继续存活的难度将更大。而破除现有品牌壁垒和限制,除了产品端的竞争力,车企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既有品牌车标上做文章。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无论是基于原有车标发生内部裂变而重塑变新,还是从单一车标不断分化实现多标并举,在时代更替下,一代新标换旧标,都是品牌向上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期车企推新标趋势(外在变化形式)
纵观近几年的市场形势,无论是中国本土品牌,还是非本土系品牌,其实都在推新标。其中,在中国品牌的新标变化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当前车标实施再优化设计,以改进换新。以吉利和长安两品牌为代表,均是在保持原有车标设计轮廓基础上,进行了扁平化处理,其中,吉利第四代全新车标应用速度最快、普及的车型范围也最广,缤越、缤瑞等产品均已使用该“六块腹肌”黑色车标,整体看似较为平稳化的过渡方案,也受到广泛认可。
第二类,则是完全摆脱了原有品牌车标的框架束缚,彻底换新。以奔腾、BEIJING和新宝骏为代表,新一代车标上几乎看不到与原标存在联系性和继承元素,新旧标设计也形成了强烈的画风反差感,而市场反馈及代表产品的销售表现也不尽相同。
第三类,是在原有品牌车标基础上,保持适度优化和与增加新标双管齐下。以荣威、比亚迪和哈弗为代表,不仅对现有品牌进行适度改良,而且推出了与现有品牌在设计上能看到直观相关性的新品牌,举例来说,哈弗如今的F系和H系双标,视觉上看只是颜色的差异较大,轮廓及内部造型相差无几;荣威全新“狮标”和新增加的“R标”,也都以“R”字来作为联系的纽带,而这类双标,既做到了造型区隔,又保持了车标间的关联性,应该说操作颇为讨巧。
『荣威RX5 PLUS是首款采用新狮标的产品』
而在非本土系品牌中,整体的操作手法则比较趋同,都是采用扁平化的设计理念,对当前车标进行改良。多数品牌都已经公布了新车标方案,但截止目前,搭载新一代车标的产品并未登陆国内市场。宝马、大众以及在2006年最新发布扁平化新标的奥迪,在国内的市场推广活动中,已开始以新标示人,不过整体应用和推广速度都相对较慢。
事实上在互联网领域,去繁化简,同时又在最大程度上强化核心价值属性的扁平化设计理念,早已普及。而在汽车行业中,整体来看,采用崭新升级造型、扁平化风格的车标,也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同时,跟当前市场中大多富有“金属气”的三维车标相比,简洁美观的扁平化车标确实也更契合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产品形象,新标也成为车企叩开“新四化”大门,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案例分析:推新标背后,车企的产品战略思考(内核)
车标的外在设计革新,还需要产品和技术等“内核”驱动所辅助,才能在助力品牌形象提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即便是再金玉其表的新标,也只会让客户觉得企业是“空心汤圆”,品牌力不升反降。在各企业“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推新标风潮下,如果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伴随新标实施的车企战略方向大体有两个。
『宝马车标演变史』
首先,是电动化,通过新标车系,实现从现有阵容到新一代电动化产品的跨越。实际上,在欧美地区,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已经一度超过奔驰C级、宝马3系等传统豪强,燃油车市场本已固化的竞争关系,受新电动车品牌的冲击,影响度不断加深。而国内,电动化趋势也已经不可逆,但在早期政策驱动市场环境下,为应对双积分及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传统车企都是对现有燃油车的前格栅和动力等做简单调整,来开发电动产品,并不能给用户提供较好的使用体验和传递向上的品牌形象。
而随着补贴的退坡,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通过新标和新产品“族群”与旧有形象做到区分就显得迫在眉睫。以比亚迪为例,当前已经构建了多标序列产品矩阵,其中,王朝系列的宋Pro、秦Pro等主流家用车,继续悬挂“篆体”车标,组成主打技术体验和品质化出行的主力销售阵容;e系列,悬挂蓝色的“BYD”车标,以比亚迪e1及e2等紧凑型及微型车为代表,主打较低定位和性价比;而在去年亮相跑车比亚迪e-SEED GT概念车上应用的扁平化新标,虽然官方信息不多,但根据其应用车型来看,新标系列产品以主打高性能和运动的中高级产品为主。以多级化车标来对电动化市场进行细分的趋向逐渐形成,大众、宝马已公布的新标,以及最新的荣威新标等,也都是这个方向。
『比亚迪e-SEED GT概念车上应用的扁平化新标』
其次,是年轻化和升级化,依托新标车系,应对年轻消费层需求,进一步提升品牌力。实事上,宝骏等多数中国品牌早期都以低端产品起家,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宝骏510等低价车销量都在市场内红极一时,然而随着保有量的上升,一方面以90后和00后等年轻消费者购车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再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两方因素刺激下,中国品牌固有市场的消费层受众面进一步缩小。
不进则退,面对消费主潮流风向的转舵,都倒逼企业进行变新。以哈弗为例,通过构建全新的H系和F系双标产品阵容,其中,H系以H6、H7等家用SUV为代表,主打80后消费群,强调高性价比和实用性;而F系,则以F5和F7等新生代产品为代表,强调创新设计和智能科技,以满足90后等年轻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定位于不同的消费人群,区隔的产品阵容,也让品牌在迎接外部竞争时,拥有抗压能力。而新宝骏等品牌也都在不断加码对年轻化及品牌升级战略的布局。
『哈弗F7』
总结
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高管艾迪•尹在《超级用户》一书中曾提到,在客户购车动机中,对车企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和深层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能找到他们并最大化的满足其需求,即便他们只有10%,却能给销量带来30%-70%的增长。
车标作为承载品牌文化属性的“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车企推新标的风潮,意味着旧有市场的产品格局将逐渐被打破,以电动化等为代表的新时代大门即将开启。然而,在时代变革中,各品牌想要在新赛道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弄潮儿”,除了推出能触动人心的新标外,“好鞍还要配好马”,更需要发挥新标与全新产品及品牌战略上的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