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左中)和工友使用听漏设备进行作业(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使用听漏仪进行听漏作业(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查看听漏仪上显示的数据(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左一)和工友经过候车大厅前往站台进行听漏作业(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前)指导工友检查给水管道(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检查完地下供水管道后返回地面(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在电脑上查看各个水泵的运行情况(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后)出发检查前列队点名(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右)出发前检查头灯(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的管道工人出发前检查听音杆等设备(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右一)指导工友使用听漏设备检查东站西广场下的给水管道(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右一)和工友列队前往东站西广场和站台作业(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右一)和工友检查站台给水管道(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使用听漏仪检查站台的给水管道(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在成都东站,李顺洪使用听漏仪检查地下给水管道(1月24日摄)。 当最后一列动车驶出成都东站,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供电段成都给水工区工长李顺洪挥挥手,带着三名“听漏人”走上成都东站供水加压站的作业区。铁路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仅靠目视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是否漏水,而听漏是供水检漏工作中最实用、最经济、最快捷的做法。 “听漏人腰都不好,每走一步弓一下腰,每人每天弯腰160多次,还不能走直线,得走蛇形路线。”李顺洪从17岁一直干到如今56岁,为了辨别声音差异,李顺洪和工友们要做到异于常人的心细、心静,用听音杆和听漏仪探触地面,听漏仪器能感应到细微漏水声传来的振动,并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再传到耳机里,发现有漏水迹象,则第一时间申请修复。 成都给水工区下辖50余公里给水管网,每季度全覆盖检查一次,春运期间更需要细致认真,一次“听漏”往往持续4个小时,如果遇上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只能排查200米左右。“听漏人”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铁路地下“供水脉搏”的运行稳定,为那些在春运期间踏上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245 字。

转载请注明: 至静的铁路“听漏”的交响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