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独立之时,既面临了经济发展的重重危机,又面临了马印冲突的防务危机,在这一时期,美国为新加坡独立之初的稳定和后期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众多东南亚国家的眼中,人们将新加坡称为东南亚之中的以色列,这一方面来源于新加坡的民族成分有别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美国对于新加坡的援助基本类似于当时对于以色列的援助。
这种事实上的援助关系,一度让人们认为美国与新加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未公开的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盟友关系,但这种铁打的盟友关系却在1980年代时急转直下,双方关系一度降至冰点,这又是为何呢?
新加坡独立后,虽然仿照英国留下的体制建立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但由于李光耀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新加坡发展方向的政策,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使新加坡国民过上了相对质量较高的生活,因此人民行动党在一段时期内几乎垄断了新加坡国会。
但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时却出现了变化,受世界经济影响,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速度首次出现了下滑,习惯了享受经济增长福利的新加坡国民将这一原因归咎到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独断专行。
其表现形式便是在1984年的新加坡大选中,反对党和独立候选人取得了在国会中的部分席位,那次选举让人民行动党在国会中的席位由90%以上降到了70%左右,虽然这对于人民行动党而言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在李光耀等元老看来危机似乎已经动摇了人民行动党的基础,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强化对新加坡的管控。
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既包括对反对派和独立候选人的关注,也包括制定新的选举法规,着力培养温和型反对派,但更多的措施是在于对报刊和印刷物的管控。
1986年5月时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一项旨在限制外国刊物发行流通的法案,这项法案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外国刊物的发行和销售,但是却将其市场限制在了图书馆和有限的部分书店中,并以特许证的形式强化了新加坡政府对于外国刊物的管理,限制了他们的销售量和广告收入。
这项法案明显有意限制外国刊物对李光耀所领导的新加坡政府的批评,以及防止他们对反对派的宣传,1986年,该项法案在李光耀的支持下被强行通过,并在随后被大面积援引。
1986年年底之时,新加坡对在其国内发行的《华尔街日报亚洲版》、《远东经济评论》、《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等国外刊物开出了巨额处罚,大量国外刊物将此事件所形成的纷争上升到了美国国务院和世界报刊出版商公会。
美国为此以新闻自由为由对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公开批评,并指出新加坡正在倒退至一个封闭落后的岛屿状态,这种声音直接导致了李光耀所努力创造的新加坡形象开始让人质疑。
为反对美国的声音,重塑新加坡形象,李光耀于1987年5月前往赫尔辛基为新加坡辩护,并在1990年为该法案新增了一条修正案。
此条修正案被认为是针对美国批评声音的反制措施,该修正案规定美国的所有刊物,在涉及东南亚时事时,如需在新加坡发行销售,除需取得特许证外,其销售份数和销售范围也被明确限制。
至此美新关系从最初的形式盟友降至冰点,但李光耀却认为这是一切必要手段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