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战略轰炸机,那么相信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即便是不太了解战略轰炸机的朋友,也会对这些空中杀手有所认知。而在二战中的德国空军,也曾经开发战略轰炸机,试图拥有独立打赢一次战争的能力。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却功亏一篑,研发成果变得毫无意义,战略空军之梦也就此破碎。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德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之梦破碎呢?
一、德国空军的战略轰炸之梦
二战爆发前,德国空军在战前是一支快速增长的军事力量。
在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后》,曾经被禁止存在的德国空军迅速成军,并开始高速发展。这得利于在此之前,德国对于空军人才的保护和储备,以及通过民间飞行俱乐部和民航公司培养飞行员的策略。但饶是如此,
对于德国空军应该是一支战略空军,还是一支战术空军的争辩,从建军之初就爆发了出来。
尽管德国空军的一部分军官都是杜黑理论的支持者,并积极发展战略轰炸能力。
但是受限于德国的地缘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空军长久以来都是以支援陆军作战的方向来发展。
在1933年到1934年,德国空军都以战术轰炸为优先选项,其目的是为了在战争中作为地面入侵的先头部队,并在战争中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支援。
因此德国空军所颁布的《空战行动指挥要领》和《第10号条例》,都是提倡在执行作战行动外空中支援和攻击地面目标为主。
不过,德国空军当时的
参谋长瓦尔特·韦佛
可不是这么看,他计划将德国空军的作战学说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在演习中证明了战争的决胜点,在于摧毁对方的军事工业能力。
为此韦佛在1935年制订了《空军第16号命令:空战指挥》和《航空空战指挥》,为德国空军制订了一个宏大的从摧毁敌方空军,再到瘫痪敌方后勤与生产单位的空中战略。
尽管两个条例都引发了轩然大波,但是韦佛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策略。
1934年5月韦佛开始实行一个长达7年的乌拉尔轰炸机研制计划,这款轰炸机将负责空军轰炸敌国心脏地带的任务。
在1935年,此计划衍生出了Do19和Ju89两种长程轰炸机的原型机,虽然两者因动力不足皆未完成,但仍旧对德国空军有巨大帮助。
1936年4月韦佛制定其“A轰炸机”需要有航程6,700公里和承载900公斤炸弹的能力。
然而韦佛的乌拉尔轰炸机计划因为技术问题,而迟迟没有完成,韦佛所提倡的空中战略方针也陷入了停顿。
二、陷入困境的战略空军之梦
如果仅仅是陷入研发停顿,那么这一切尚有挽回机会。
但是在1936年6月3日,韦佛与他的工程师因为搭乘的He70未作细部检查而坠毁,两人皆不幸丧命。
韦佛这一死不要紧,德国空军内部的战略空军学派失去了主心骨才是真要命。因为韦佛意外身亡,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只能重新选择一个空军参谋长。
最终赫尔曼·戈林选择任命阿尔贝特·凯塞林接替韦佛,成为了德国空军的参谋长。
不过考虑凯塞林出身陆军,对空军了解不多,所以赫尔曼·戈林又任命了恩斯特·乌德特为帝国空军技术部的部长。
尽管乌德特不是航空技术的军官,但他对德国空军的建军方向产生了影响。这位一战时期的德国王牌飞行员对于战略空军学派缺乏兴趣,
主张使用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对作战地区的敌人实施打击。他认为摧毁敌方的航空武力和地面目标才是关键,而不是去轰炸敌方的工业。
在这一点上,与乌德特关系恶劣的凯塞林倒是比较支持乌德特的观念。
事实上,发展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不无道理。因为从当时来看,
德国空军的主要假想敌,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都处在德国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航程之内。
而面对这些国家时,即便是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那么花费大量精力,去建造昂贵的战略轰炸机,本身在德国空军的许多军官眼里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浪费。
何况在当时德国空军大多数军官眼里,中型轰炸机也具备战略轰炸能力。
这么一来,他们就更不倾向于开发战略轰炸机了。
但与之相对的,战略空军学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指挥官——海
尔穆勒·费尔麦
就对此颇有看法。
他曾被赫尔曼·戈林要求制订轰炸英国的方案,他认为除非德国在荷兰等地拥有机场,并且拥有战略轰炸机,否则绝无可能轰炸英国本土。
而当戈林命令费尔麦研究战略轰炸时,预料中和英法的冲突,突然因为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而消失,所以开发战略轰炸机的需求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三、德国空军的窘境
然而就算戈林让费尔麦继续研究战略轰炸,其实费尔麦也无法让德国拥有战略轰炸能力。
这是因为,德国空军其实面临严重的资源不足问题。尽管德国为了重建空军,花了大价钱,囤积着橡胶和铝,但是这些材料的数量仍旧远远不足。而油料方面也让人相当忧心,尽管德国在1937年进口的石油是前十年进口的总和。但在1938年德国空军仅仅被满足了需求量的25%。
虽然德国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囤积油料,甚至不惜开发合成燃料,可仍旧无助于缓解德国的油荒。
而在其他物资,比如钢材这一项上,德国空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赫尔曼·戈林曾经在1938年11月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德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很糟糕,
因为其工业产能很是不足,仅仅能够满足包括德国空军在内的德国军事力量83%的需求量。
如果再加上德国空军物资供应大幅度减少,
在1938年后被减少了30%的钢材、20%的铜、47%的铝和14%的橡胶的供应
。那么,德国空军现阶段的状况,只能用恶劣两个字来形容。
而在这场德国陆海空三军以及武装党卫队之间的资源争夺战上,德国空军所获得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
。随着物资供应的减少,德国空军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同时,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德国空军战略学派的巨大问题。
HE-177轰炸机的研发十分不顺利,德国设计师花费了许久,都没能解决其发动机容易着火的问题。
那么,在有这么多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德国空军势必无力,也没有兴趣去发展,暂时用不上,也“毫无存在必要”的战略轰炸机。
此时,如何从无到有,快速建立一支强大空军,就成为了德国空军的首要目标。
德国空军的解决方案也十分简单——集中全力发展比“乌拉尔轰炸机”更为廉价,物资运用更少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就成了解决之道。
毕竟一架战略轰炸机的资源,足够建造两架中型轰炸机,而俯冲轰炸机就更为廉价了。在这种思维之下,德国空军必然全面转向生产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至于研发什么战略轰炸机,那自然是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结语
正如同赫尔曼·戈林曾对部下说过的,“
元首(希特勒)不会在乎轰炸机有多大,他只会在乎有多少架轰炸机
”一样,德国空军开始走上快速扩充空军实力的道路。如果从表面上看,短期内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毕竟德国空军不仅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经费,技术问题上也存在问题。而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胜利后,德国空军也就彻底算是忘了研发战略轰炸机这档子事了。而这不仅导致了德国空军与战略轰炸机的失之交臂,也永远失去了成为一支战略空军的机会。
参考文献:《二战数据-德国空军》
《攻击高度四千米》
《远去的胜利》
《二战数据Ⅴ·德国空军:193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