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菜是怎样沦为黑暗料理的? 2015.10.23日

  【导语】

  昨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的一家酒吧里小酌,习近平品尝了著名的英国美食“炸鱼薯条”。

  英国美食这几年一直是中文网络上的热点,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花样吐槽。2012年前后,一个名为“咱英国人会做菜”的帖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自此开始,英国菜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万劫不复,成为黑暗料理的代名词。

  对英国菜的吐槽并非始于中文网络。在西方,一直有一个经典笑话:“天堂就是,英国警察、德国技师和法国厨师;地狱则是,德国警察、法国技师和英国厨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对德俄领导人说:“英国食物是世界上除了芬兰饭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饭烧的这么差的人。”

  总之,英国食物糟糕,似乎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关于英国食物的玩笑,则是永不过时的梗。不过,英国食物真的像人们谈论的那么糟糕吗?

  ●在中世纪,英国人也是吃过见过的

  中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各个方面都受到法国人的影响,食物也不例外。

  不过,当时的法国菜可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在法国北方,人们爱喝肉汤、吃烤野猪等等;法国南方则学习邻近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用柠檬等水果来调味。甚至,法国人用上刀叉的时间比意大利晚了五百年。

  不过,法国当时可怜的烹饪技术传入英国后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当时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诺曼人擅长航海,足迹遍布北海、地中海,甚至还参与过十字军东征。就在这些征战中,他们带回来大量英格兰难得一见的香料,如肉豆蔻、丁香、藏红花、肉桂、南姜等,这些香料使得英国菜在当时有了自己的风格。

  据中世纪的英国菜谱记载,当时英格兰的贵族也算口福不浅,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都抓来做成盘中餐——剁麻雀、烤天鹅、烧羚羊、炖狗鱼、烹海鳗、煮海豚……

  据菜谱记载,有一道叫萨拉森炖肉(萨拉森为中世纪欧洲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做法充满了东方气质:将肉先煎一下,以锁住汁水,再用红酒、糖、丁香、肉豆蔻皮调成的汁熬煮。

  虽然今天难以品尝中世纪英国菜的味道,但是看菜谱,也不至于被称为黑暗料理。

  ●工业革命让英国菜开始沉沦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让英国的国力大增,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使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与此同时,英国菜也因为工业革命迅速沉沦,走上了“黑暗料理”的不归路。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口也从农村涌入城市,伦敦的人口从1800年的不足100万迅速增长到1831年的175万,这导致伦敦本地的食物不能自给,只能从外地运输来食物以满足需要。当时在英国各地的农村,供给城市的食物被装在行动迟缓的马车上运往城市,长途跋涉数天之久,食材的新鲜程度也大打折扣。

  于是,英国人想了很多方法来保证食物的新鲜。先是把食物制成罐头,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尽管罐头技术不断提高,但仍然改变不了罐头口感极差的事实。接着,英国人想到了用冰块来保鲜。那是在19世纪50年代,蒸汽打捞船的使用使得各种鱼类产量飙升,强大的市场需求下催生了第一台制冰机。可是,冷冻、冷藏技术真正运用到普通人生活中已经是1880年的事,英国人过了将近100年吃不上好东西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直接影响了英国人对食材和烹饪方式的选择。

  在食材上,英国人更多的选择不易腐败的食材,具体来说就是土豆。恩格斯曾这样描述1844年英国北部某个制造业城镇中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饮食越来越糟糕,最好也不过是在土豆里加一点点切碎的培根,许多人甚至连这个也吃不起,只有面包、奶酪、麦片粥和土豆,而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爱尔兰人只能吃土豆。”在1863年,英国劳工食物支出中土豆与面包的摄入量比例为接近1:3;而到了1902年,土豆摄入量已经反超。

  在烹饪方式上,英国人也出现了变化——水煮。一方面,水煮可以弥补食物新鲜度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忙碌一天的英国工人来说,没有多少精力在花到烹饪上。所以,水煮虽然味道不佳,但是即安全又省事。于是,英国普通人的日常饮食就变成了一块煮肉和两种煮蔬菜,其中还有一种是土豆。

  ●工业革命时期的饮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英国食物,大多都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

  最为典型的就是炸鱼薯条。铁路运输的发展不仅使沿海地区的鱼类可以运送到内陆,而且鱼类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而忙碌的工人也需要廉价、携带方便、热量高的食物。于是,以炸鱼薯条为代表的英式快餐应运而生,它们和工业革命一样,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下午茶。由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作时间日趋固定,英国人的晚饭时间不断向后推迟,早餐和晚餐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当时英国人的午餐极为简单)。据记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贝尔沃城堡拜访拉特兰公爵时,因对漫长悠闲的下午感到无聊,就让女仆准备了几块点心和茶,并邀请了自己的好友共享午后时光。此后上流社会纷纷仿效,从此下午茶成为了英国人的一项传统,并得以流传。

  ●二战对英国菜的伤害可谓是挫骨扬灰

  有人评论说:“如果说工业革命仅仅是给英国菜一通当头棒喝,那么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菜的伤害可谓挫骨扬灰。”两次世界大战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其中当然不乏名厨。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德国对英国的海上封锁与狂轰滥炸都使得英国境内的食物锐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食品短缺的年代,指望厨艺有着巨大的飞跃是不现实的。徐志摩甚至评价说:“英国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国菜。”

  在二战前,英国有4800万人口,三分之二的食物都要依靠进口。与德军开战后,英军的运输船大量遭袭,港口的进口量锐减为战争前的10%。在丢掉的90%中,不仅仅是来自欧洲的原材料,还包括在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后所无法运输的米、麦子和糖。很多英国本国不产的必需品一下子被连根拔起。

  1940年1月8日,为了应对战争,英国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当时,在英国农业部派发给每个家庭的“战时菜谱”中,均很大程度上依赖蔬菜而非肉类。而在所有“蔬菜”中,又尤以土豆的地位为尊。土豆既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C。这在严重匮乏水果的当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甚至在《战时菜谱》里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尽可能多的营养。

  再接下来,煤气供应也不足,政府开始限制人们在早上烤面包,鼓励人们吃凉面包。从1940年到1953年,配给制整整持续了13年,在这样长期的恶劣条件下,再高的厨艺恐怕也要丢光了。

  ●英国菜已开始复兴,可是为什么还得不到认可?

  经过工业革命和两次战争,英国人对食物的要求极低,普通人常常中午一个三明治,晚上一块烤肉加两种煮蔬菜就满足了。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国的英国人越来越多,新一代英国人才重新开始追求美食。一些原本经营其他菜系的名厨开始重新认识英国菜,英国纪录片《马克的大英盛宴》讲述的就是这个过程。

  不过这种复兴并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英国还是那个人们口中的“黑暗料理王国”。

  英国人日常食物相当简单,给很多人留下“这个国家不会吃”的印象,与此同时,英国菜钟情“原汁原味”的风格也让很多人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

  食物的烹调应该复杂还是简单,是全世界饮食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简单的手法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对厨艺的要求未必就少。中餐里的白切鸡、清蒸鱼,对食材、火候、调料的要求都极其严格,英国菜亦是如此。

  在中国人里,很多人吃过不好吃的英国菜,于是得出了英国菜不好吃的结论。对此,专栏作家谢天说:“大多数留学生对英国菜的初体验通常是学校食堂,然后留下了‘黑暗料理’的印象,像我在学校食堂吃到的炸鱼薯条就是‘不可多得’的糟糕之作。学校食堂重快捷、便利、营养、卫生,但口味上却绝对无法代表一个国家的烹饪水平。”

  “更多朋友,是在旅游途中随意地找些餐厅,然后得出‘英国菜不好吃’的结论。同样试想在国内的情形,当你去一个城市旅游时,如果有意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不是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在国外也是如此,想找有特色又能保证品质的餐厅,同样需要搜索相关信息。在街上随意找家店就进去,即使在中国也不敢说就一定好吃吧。”

  今天英国的食物与一些美食大国比,可能确实有些差距,但也有些自己的独到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50 字。

转载请注明: 英国菜是怎样沦为黑暗料理的? 2015.10.23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