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 潘幸泉(19岁)
人们总会对一个盲人调音师放松戒备、关爱有加,人们会卸掉伪装,甚至在他面前做些私密的事情。但若这个盲人是装出来的呢?如果他不小心目睹了一场凶杀案,他还能继续装作淡定、确保自己的安全吗?
电影《调音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家在比赛失利后心灰意冷,决定假扮盲人做个调音师,以此获得关注和爱护,最后在他目睹一场凶杀案后暴露了自己的身份的故事。
影片的镜头极有特色:大量的对称镜头,体现一种拘束和压抑。
一开始主人公目光空洞地弹奏乐曲时,光线非常昏暗,使用对称镜头,背后还站着一个人,占据观众感官上的自由空间,给人以紧张、束缚、惊悚之感,首先奠定了短片的黑色基调。
表演失利后他躺在床上,钢琴键图案的枕头将他圈在了画面正中间,琴键仿佛一个牢笼,将他锁在里面,锁在挫败的痛苦之中。他多次转身,仍然没能挣脱琴键的范围,为他接下来“装作一个盲人骗取同情和价值”的决定做心理铺垫,也为他“终究会被锁在牢笼里”的结局埋下了命运伏笔。
回忆做盲人调音师的经历时,他一边弹琴,一边看着眼前穿着暴露的女人肆无忌惮地跳舞,这时对称镜头和光线综合运用,以他的鼻子为轴,一边亮一边暗,加上他装出的眼神黯淡无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前方,让人顿生被窥视的不适感,同时两颊光线的差异凸显出一种矛盾:他内心的畅快与现实中的罪恶,导致他并不能完全浸在阳光下。
高潮部分再次重现开头倒叙段的场景,有了前期剧情烘托出的情感,这段愈加令人惶恐。身后老妇人的脸没有出现在镜头中,能看到的是她一袭黑衣,在昏黄的灯光下站在主人公身后,限制住主人公的活动,渲染一股阴森、冷峻的气场,与优美的琴声形成极鲜明的对比,更为这段增添了一分惊悚和恐惧。
主人公对失败的畏惧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导致了他自欺欺人的心理,当盲人时他尝到了甜头,身体上的残缺或许会换来人们的友善相待,他能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但冒牌货终有被人认出来的时刻:扮演一个盲人很难,扮演一个目睹凶杀案的慌张的盲人更难,他的表演已经多次出了纰漏,身后就是性命攸关。他以为自己逃出了人生低谷的牢房,却因他的小聪明被锁进了更狭小的生存空间里。
敢于直面失败,勇于战胜恐惧,而不是投机取巧地靠面具和演技博得他人的同情,以此滋养自己卑微的自我认同;做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不为他人“天才”的称赞沾沾自喜,更不因自己的失败而怀疑真实的实力。认清自己,做好自己,积攒自信,不盲从更不自欺欺人——这便是《调音师》的社会意义。以此供世人共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