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M1896手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有盒子炮、匣枪、驳壳枪、自来得手枪等不同的名称,从民国初年起,有40多年的时间,是军队中的主流手枪。甚至民间的各路英雄,也都以拥有一把盒子炮为荣。自来得手枪一词,是官方正式名称,在民国元年即已开始使用。
国内旧称9×19毫米口径、140毫米枪管、大握把者为一号或头号驳壳枪;7.63×25 毫米口径、140毫米枪管、大握把者为二号驳壳枪;7.63×25 毫米口径、100毫米枪管、小握把者为三号驳壳枪。
传说中,盒子炮是毛瑟厂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设计出来的。当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采用半自动手枪,毛瑟厂当然希望这支手枪会被军队采用为制式手枪;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毛瑟厂1939年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盒子炮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盒子炮,其中估计有一半卖到了中国。
国内生产盒子炮的工厂、单位非常多,产量较大的有位于汉阳、上海、巩县及山西的工厂,其中位于汉阳的工厂产量最大,生产时间也最长,生产长管及短管等不同的型号。汉阳的盒子炮,其准星位在一个套筒上,再把套筒焊上枪管,类似汉阳步枪准星,毛瑟原厂则直接与枪管铣出及同套筒焊接均有。其他小的兵工厂、修械所、游动枪商也都生产,质量当然依时依地而定。大沽造船所曾仿造过六种以上不同的变型,其中一种是意大利合约式的,枪面光滑,一般称为“大镜面”,打印英文的“大沽海军船坞”,也有如同一般毛瑟枪面的型号,打印“大沽造船所”。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大致有4种
1.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盒子炮
民间流行的毛瑟盒子炮快速枪套,盒子炮可以在枪套中发射,图中为笔者仿制的枪套
毛瑟盒子炮使用的10发桥夹
“八一三”淞沪战役时在上海作战的国军,捷克式步枪射手旁边的副射手使用一支短管盒子炮
国产短管盒子炮
这一类盒子炮材质及加工质量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盒子炮的生产过程复杂,加工程序多,根据民国11年各兵工厂现造军械军火价目表中所列:汉阳兵工厂的七九步枪每支43元,而自来得手枪每支要120元。到了抗战爆发时,已经没有兵工厂在大规模生产盒子炮了。民国23年兵工署的报告中提及:“二十四年上半年度代购手枪数量……由本署与柏林商专处或国内洋行办理一切定购运输手续……二十响自来得手枪每枝八十元、左轮手枪每枝三十元、四、六寸勃朗宁手枪或毛瑟手枪每枝三十元。”
2.修械所、厂、队生产的盒子炮
这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制造的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它们的材质及质量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无缺,则产品较佳。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的。
3.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生产的盒子炮
湖南铁工厂生产的短管盒子炮,序号为50133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河北、河南、四川一带这样的人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质量因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维妙维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作为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大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许多枪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的。
4.舶来品
这类盒子炮多为私人购买,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大量进口者多为政府代表直接向厂商协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有了出生证明,被烧毁的记录中包括研发日志等文件、各种变型的由来、生产数量等。
目前收藏家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部件的特征来区分。其项目有:
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凸起,后来改成大圆孔,最后改为小圆孔,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一共有六种;
击锤上圆孔的圆环数量不一;
枪身表面的纹路,最早有车出的凹痕,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最后又回到车纹表面,至少有12种不同的表面;
西班牙波依斯特加兄弟设计制造的皇家牌仿盒子炮。外型看起来一样,其实内部构造完全不同,零件也不能互换。根据枪上的印记,其型号为“ETA1”。注意在枪面上很明显的螺钉及插销。这把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的杂旧枪械之一,由Oyster Bay Industries进口。部分打印有“日国制”中文字样,据清史稿、志一百三十四、邦交七记载:“日斯巴尼亚,一名西班牙,即大吕宋也。明嘉靖初,据南洋之蛮里喇,是为小吕宋,樯帆遂达粤东。”“日国”即西班牙旧称
握把,红9自成一系,有两种,其他至少还有15种不同的握把;
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后来用单榫,最后改成双榫,有3种不同的类型;
退壳钩,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表尺、刻字等。以这种方式,大致可以决定一支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年份。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刻。此时,西班牙各厂推出了毛瑟手枪的仿造型。波依斯特加兄弟,在1925年首先推出他们设计的盒子炮,并以“皇家”作为品牌名字。
皇家牌的特征是其枪机是圆的,枪右侧打印“Royal”,枪的右侧可见两大一小3个平头螺丝及两个插销。阿斯特拉为伊光达公司的商标,在1927年也推出了900型的盒子炮。
它们在设计上作了简化,因此生产成本下降,但是并不影响作业,基本上西班牙的各型均较毛瑟原厂价格要低,做工也不差。突然之间,西班牙的盒子炮在中国成为另一种选择。西班牙盒子炮的总产量远不及毛瑟盒子炮;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停产的停产,不停产的也忙着供应国内的需要,无暇兼顾出口。因此前后卖到中国的各型加起来大概不会超过10万支。
“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价格以西班牙之阿斯特拉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民国23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
一支第二战区修械厂生产的盒子炮,序号为002,民国28年生产
毛瑟原厂出产的短管盒子炮,俗称警用盒子炮,又称为Bolo,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注意其独特的枪把形状
皇家牌分解时,将正中央的螺丝由右侧取出,击铁压下,枪管及延伸部即可向后、向上取出,图为取下枪管及延伸部后的枪身
国内兵工厂生产的两款短管盒子炮,上为晋造、下为汉造
皇家牌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枪机是圆形的,在加工上较为简单,图为毛瑟与皇家牌枪机的比较
皇家牌的闭锁机构,与盒子炮类似但不同
1915年,毛瑟厂更改了保险装置,击锤上花式的NS印记,代表新式保险,这种保险当在待击状态时,必须将枪机稍微下压才能使用
20世纪30年代后,毛瑟厂再度更改保险装置,改用通用保险片。当枪处于保险状态、扣下扳机时,击锤落下不会触及撞针。此种类型的保险片会注记F及S
一支产自湖南的短管盒子炮,印记为英文
盒子炮的机锁没有插销、没有螺丝
阿斯特拉在面板取下后,可以看到内部的结构,与一般的盒子炮截然不同
阿斯特拉扳机组的示意图,不如盒子炮的构造简洁、集成
西班牙制阿斯特拉900型手枪的8个插销,最右边的一个是用来拆卸弹匣底板固定钮的,一般不用拆卸。全自动的903型使用插入式弹匣,没有这个插销,因此有人称之为“七钉驳壳”。枪内部还有1个不外露的插销,所以900型实际上共有9个插销
西班牙制阿斯特拉900手枪
阿斯特拉与盒子炮闭锁机构的比较。虽然是同样的原则,阿斯特拉用的是一个固定在滑套上的闭锁块
来自西班牙的“准盒子炮”,共有三种品牌——阿斯特拉、阿树牌、皇家牌。其中阿斯特拉及皇家牌虽然外形与盒子炮相似,内部的设计却不同;在生产方式上也作了简化,以降低成本。例如西班牙的盒子炮,其枪管都是锁入滑套的,不是与滑套一并制出。
其工作零件则是用插销固定在枪匣上的,不像毛瑟原来的设计,是一个一个零件互相咬合的,一个插销也没有,因此分解的步骤也完全不同。加上西班牙的劳动工资原本就较为低廉,因此其产品都较毛瑟便宜。阿树牌的产品则与毛瑟完全相同。三种牌子都有全自动的型号,也都曾经大量卖到中国。
盒子炮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柄后,立即转变为一支卡宾枪,成为肩射武器。这是20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做法。传到中国后,成为一种惯例,不论是勃朗宁还是转轮枪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
手枪加装枪托,最大的功能是增加射击精度,作者的经验是至少可以将散布面缩小一半。精度提高,自然有效距离也因而延伸,若不计子弹本身的剩余动能,100~200米的目标仍可以遂行射击。
盒子炮的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毫米或是9毫米的枪弹,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几乎无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枪机,一手装弹,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
射击时,弹壳由枪匣上方弹出,由于弹壳直上直下,有时真的会又掉回排壳槽,引起卡膛。据说这是有人在射击时将枪转平的一个原因。毛瑟另一个特色是它的表尺,刻度高达500~1000米,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事,即使有人能对1000米的目标用手枪瞄准,纵然7.63毫米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弹,在飞行1000米后,也没剩什么动能了。
大众文化中盒子炮的另一个疑团是,到底盒子炮握把是绑枪绳还是红巾?流行文化中常有盒子炮的握把下绑一条红巾的画面,事实上只有草莽英雄才这样做,在军队中,注重实用,仍然用的是枪绳。枪绳可以防止手枪掉落、遗失,亦可防抢,是由来以久的传统,红巾除了好看,没有什么实际的功用。
为什么盒子炮在中国这么流行?作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盒子炮是大手枪,给人的感觉就是其威力大。当时中国没有人探讨制止力、枪口能量、终端能量等课题,比较其他的各型手枪,尤其是口袋型手枪,直觉上盒子炮就让人认为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足以信赖,名字就称是“炮”,而不是“枪”而已。
2.10发装弹。当时的各型枪械,连步枪在内,很少有超过8发的,装弹量越大越好,应是一般人共同的感觉。
3.1000米的表尺。有的表尺刻度标示达到1000米,外国人这么做,必然是有些道理的,打不到那么远,说不定是功夫练得不到家。想来威力至少是比其他手枪大得多了。
4.另一个和尺寸有关的原因是,装上木盒后,挂在腰际,实在是够吓人的。
盒子炮装弹时的情形,由膛口用桥夹压装,一次10发
国外有人说,盒子炮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列强对中国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所以盒子炮才大行其道,还说中国必须经过日本购买军械。而中国竟然也有人引用这些说法。这完全不符合实情。
虽然对中国军火禁运是真有其事,可从未有人认真执行过。当时中国的各方势力,只要有钱,爱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连整个兵工厂、炮厂都可以买得到,还讲什么只能买手枪?至于必须通过日本购买军械,若是中国签了二十一条,这也许成为事实。然而当时各方势力都各有所好,当然有经过日本洋行采购的,但是向欧洲洋行采购的更多。
大沽造船所生产的“大镜面”盒子炮。本枪经过重新烤蓝,是所谓的射击用枪,枪托虽有毛瑟印记,相信是近年生产的仿品
1983年美国印制的一套海报中以盒子炮为主题的一张,正中央即描绘一名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手持盒子炮,腰上是皮制弹包。可惜青天白日的12道光辉误画为红色。但由此可见,即使在外国人心目中,盒子炮也是和中国分不开的。
在民初北洋政府时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曾有一段时间列强没有余暇兼顾中国,也没有多余的军火出售,日本成为唯一的军火来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这种好日子就结束了。尤其是欧洲多余的军械充斥,亟需寻找买主,也就成了买方市场。禁运产生的唯一后果,可能是因为各国多少都还有点遮遮掩掩,导致卖入中国军火的价格比一般国际市场上要高。
实用上而言,盒子炮打起来不是很舒服,几近圆柱形的握把不易握住。装上木盒以后,虎口很容易被击锤打到,一般称为锤伤。有人建议大姆指不要跨过枪把,只是在右方扶住,指向前方,除了扣扳机的食指,其他三指向后拉,将枪托抵紧肩膀即是。没有桥夹时,几乎无法装弹,恨不得有三只手。
盒子炮的生产更是麻烦,拿滑套而言,枪管和滑套是同一块原材料车、铣出来的,如果枪管或是滑套出了问题,就要全部换掉。所以后来西班牙仿造的,其枪管与滑套分开制造,分别完成之后,再将枪管装上。其他的内部零件,也都是细心地加工制出,因此其价位远超过步枪。
无论好坏,盒子炮在中国民国初年到抗战的历史上无处不在,实在是没办法抛开它不提,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它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