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一种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它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倾向以及认知与意识的总和。
和人格不同的是,性格可以改变,是多数人在社会的打磨、历练下形成的稳定特质。
而人格则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人格很难改变,但性格可以改变。
早期的精神分析流派认为,童年是决定人生的基础。我们在童年中的经历所形成的性格,会在我们成年后的处事方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我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童年时,孩童已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此时更多的是出于本能与天性,本我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父母亲的陪伴与教育不到位,十分不利于他们学习规则、遵守秩序等等。
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成长中的不足所导致的影响,并将不好的性格改掉,那么可能可以收获更加美满的人生。
俗话说: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一些小的缺点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足挂齿。但是一些重大的缺点,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就会对个体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时尽早了解自己的性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出调解,更有利于我们以后的人生。心理学家更是指出,以下三种缺点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重大。
1、很难合理地表达自己情绪
《心理科学进展》期刊上曾经发表了一则研究:消极情绪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对自己优势的认知。
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中会让我们的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低价值的。消极情绪还极大地阻碍了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来看,父母感情融洽温暖,对子女支持度高,子女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不少人很难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被他人称赞或者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很难光明正大的表达开心,而是会选择低调的谦虚。
但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面对愤怒、悲伤、无奈的消极情绪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压抑它们,部分极端的人则会选择大吵大闹、摔东西、冷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显而易见,这些表达情绪的方法都是错误的。那些被我们压抑了的情绪并未得到真正的缓解,在被人误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去和他人沟通,而不是“算了吧”。
一味的压抑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甚至会导致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而那些朝身边人发脾气的行为,是对双方感情再次撕裂的做法,即使后面修补好了,裂痕也会存在。
而最佳表达情绪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先平静下来,仔细思考事件的因果,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如果你在这件事上感到委屈,就坦率真诚的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的想法。
如果你伤害了对方并感到抱歉,便将你的歉意表达出来,最好选择面对面沟通,两个人直面的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拉近彼此心的距离。
哭闹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于小孩的哭闹,家长应该予以重视。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呢?让孩子用言语表达出心中的情绪,这会更加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更愿意相信他人口中的自己
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吃饭先拍照,旅游先发图,遇到事情习惯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分享,也是对他人评价的期待。
他们期待别人夸奖自己,称赞自己。若哪天朋友圈没有一个赞、一条评论,他们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这与他们的童年息息相关,在童年的时候,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够成熟,对很多事情缺乏主见。
家长在此时,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便容易形成过度依赖、言听计从的性格。在他们成长后,很难独立思考。
在做决定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听周围的声音,而非内心的声音。而在这个时候,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则会造成他们对自己的否定,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3、喜欢迎合他人
迎合他人,是安全感低下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如果我提出和你不同的意见,你就会远离我,那么我将失去一段人际关系。
而对于那些喜欢迎合他人的人来讲,他们缺乏安全感,害怕争执,害怕孤单。在童年中,为了让父母不失望,他们不得不听话,从而获得父母的称赞。
可是,这些做法很多是违背自己内心的,他们压抑了真实的感受,巴结讨好别人,却使自己活得更累。
同时,他们害怕失去这段亲密关系,并长时间在这种矛盾挣扎着。他们并不快乐,可提出自己的想法会让他们感到危险。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