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网推出纪录片《大国保险》,将镜头对准“保险”这个大众既耳熟能详又各有“见地” 的领域,深度揭示了中国保险业与民族兴衰、社会发展、国民幸福之间的紧密连接,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同时也给大众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金融科普公开课”。
于历史深处 揭示保险业的人民属性
行业纪录片最忌讳枯燥说教和自说自话,用“摆谱”代替“科普”。作为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保险业创业历程和发展成就的纪录片,《大国保险》的可看性来自于其鲜明的“故事感”和“国际范”。该片以1805年英国人在广州开办谏当保安行为开端,勾勒出中国保险业两百多年间,萌芽、初创、停办、复业、扩容、飞速发展、全面开放、政策松绑、纠偏回归的发展脉络。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比起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义,从历史的维度来解读中国保险业的成长历程,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更多信息增量和情感共鸣,更以翔实的史料为明证,自然而然揭示出中国保险业的红色基因、人民属性。
从晚清思想家和实业家试图引进现代保险理念,到清末保险招商局成立;从抗日战争时期“十三太保”共赴国难护佑民族工商业内迁,到共产党员、上海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创办者胡詠骐1940年留下“为大多数人民谋福利”的遗愿——可以说,中国保险业自诞生起,就注入了承担民族大义、博爱天下苍生的基因。
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财产”到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向人身、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等各行业、多领域延伸;从作为金融行业先锋队率先对外开放到经历发展桎梏之后的毅然转身——新中国保险业的跌宕前行则印证着“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根本逻辑。
《大国保险》在可看性、教育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通过具体可感的故事,呈现出一个行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创业征程;通过行业领军人物的口述,回望那些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又通过清晰的逻辑线,梳理出各大保险公司的发展渊源、差异化策略以及各自分担的功能,从而潜移默化间完成了中国保险发展史的“破圈传播”。
以时代发展 标注保险业的社会价值
纪录片《大国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史料价值,也在于其社会价值。
时代发展到今天,保险早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嵌合,涵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然而大众对保险的理解依然存在各种偏差。比如:微观层面上,大众或许了解常见保险的应用常识;但在宏观层面,对于保险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却不甚清楚。
纪录片《大国保险》在“搭建起行业与大众有效沟通、进一步拉近双方心理距离”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秉承央视一如既往的专业和权威,又兼顾通俗性和贴近性。通过对大家保险的新型养老模式、非洲“第一高塔”——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标志塔”项目筹建过程的介绍等,展示了保险资金在保障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应对老龄化挑战等方面的积极贡献。
这是对保险业社会价值的细致剖析,是大众对保险认识的再深化,也是保险行业自身价值理念的再校准。
10月20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须提高,险种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够。”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方向。一个“保”字,寄托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强烈渴望。在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保险业大有可为。《大国保险》不是一部“功劳簿”,而是一本“启示录”,它以历史为师,探寻中国保险业的红色基因和人民属性,从而告诉未来: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启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