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来,沪深股市中的周期品股票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到了5月前几个交易日,它们不但占据了A股涨幅排行榜,而且成交量也急剧放大,成为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品种。与之相应的,则是其他板块纷纷偃旗息鼓,像白酒这样的前期强势品种,一度还出现了暴跌。一时间,盘面上煤飞色舞,钢铁雄起。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想起2007年时的状况。
在14年前,市场上也出现过类似的局面。当时也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某海外大行更是作出了“油一百、金一千、铜一万”的预测,由此驱动了周期品股票的大涨。
客观而言,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分强劲,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旺盛,相应的国际市场的供应能力则明显不足,于是也就有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的局面。
不过,当时虽然几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是较为宽松的,但总体上还是处于正常范围。所以,那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不能说主要是因为流动性泛滥所至。然而,一年后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对周期品的需求也快速萎缩,相关商品的价格相继出现暴跌,而这一熊,几乎就熊了10来年。
而今,周期品再度迎来了一波大涨,海外大行当年提出的原油、黄金、铜的价格目标,现在除原油外,其它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期货市场上,多数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回到了14年前的位置,有的还创出了新高。在股票市场上,尽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关股票距离14年前的价位,还相差很远,但比起一年前,乃至三个月前,还是上涨了很多。于是,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已经处于相对高位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吗?国内的周期品股票,后劲还足吗?
回顾一下2007年的经济形势,可以看出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是经济总体处于高增长阶段,并且有明显过热的状态;另一个则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传统产业,在中国是“铁公机”等基建,在美国则是房地产。新兴产业的贡献度还很小。也因为这样,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快就演绎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抗击危机的过程中,美国等国家的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同时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使得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了主角,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周期品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而到了现在,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回归常态化逐渐成为主基调,虽然美国要大搞基建,房地产也比较活跃,但已经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对新兴产业构成挑战。
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货币发行过多的因素,也有受疫情影响供应不足的因素,但真正意义上的供求长期失衡局面并不存在,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经济的复苏之路还很漫长,眼前并不是处于快速增长期。所以,这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次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具有修复性的特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开启大牛市。作为商品之母的原油,现在的价格仍然远低于2007年,这是很能够说明问题的。
至于A股市场上的周期品股票,应该承认之前它们的价格的确有点偏低,很多市盈率不到10倍,这在中国这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中并不是很合理的。因此,在消费及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高价股抱团局面有所松动时,资金回流周期股,并且借助海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起一波行情,这很自然。但这样的行情,能否长时间地延续,以及相关股票的价格能否在市盈率上比肩那些科技类的成长股,也还是有问题的。毕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可能采取同一种估值方式,而且在碳中和的大目标下,作为“两高一资”领域的周期品企业,其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相关股票要重回14年前的高点,可能性微乎其微。
固然,不排除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其行情会有反复,目前的价位也是有机会被突破的,但空间可能较为有限。对照2007年的市场情形,现在对周期品的利好因素比那时要少很多,因此也就不必对相关股票的走势,抱太高的预期。
(文章来源:e公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