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在执行时不会严重走样,进而影响到收益表现,一个人只管理一只基金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果由不同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基金的不同种类资产,在配合得当的情况下更好不过。当然,部分基金经理“能者多劳”,一人管理多只基金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有不少基金经理一人管理了十数只,甚至是数十只基金,如此“一拖多”难免会让人担心,基金经理在管理时能否加以兼顾。
被动基金“拖”得最多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在将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之后,全市场共有10184只公募基金,在任的基金经理为3137人,平均每个基金经理要管理3.24只基金,排名前20的基金经理管理数量都在16只以上,其中易方达的杨康、成曦、以及天弘基金的陈瑶所管理的基金数量更超过20只。不过,这三人所负责的大多是挂钩特定资产的被动基金和QDII股基,其中也有债基和其他被动基金。在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发现,前述的QDII股基,大多也是挂钩海外指数的被动基金。
根据一般逻辑,考虑到交易频率和对个人水平的要求,不论是被动基金还是债基,相对传统主动型基金的管理难度都偏低,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如果是“拖”了多只上述类型的基金,难度或许并不大。
而如果将“主动权益类基金”定义为剔除前述所有类型基金的话,有5名基金经理管理的数量达到10只,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同时关注更多行业。以博时基金的肖瑞瑾为例,截至2021年报,他管理的所有基金共披露了10只第一大重仓股,所覆盖的行业也各有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监管层早在2019年就有要求,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每人最多管理10只产品,被动型产品的基金经理则是15只,如果新发基金申报时涉及超标,则会让基金公司进行调整。根据统计,如果上述标准对非权益类基金也适用的话,有数十位基金经理可能已经“超标”。
公募“僧少粥多”或是一拖多主因
有公募人士指出,近年基金数量迅速扩容、公募人才相对短缺,是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的主要原因之一。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基金业年内共有230位基金经理从原“东家”离职;另外“绩而优则仕”,多位绩优基金经理被升职为公司高管后,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也逐渐由投研转向公司的决策管理。
此外该人士也指出,新产品给渠道带来的营销费用与激励费用比老产品更高,在老产品份额持续走低之际,比起运营老产品,“复制”新产品对于渠道无异更加划算。
一拖多需防范“火烧连环船”
大量“一拖多”甚至是一拖N的话,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如果“一拖多”的总体规模不大,或是产品投向主要集中于部分行业,例如在管产品以主题基金为主,基金经理在决策与操作上的难度通常不会太大。若在管产品覆盖面广、投资范围大、总体规模较大,则会非常考研其投研能力。
另外,对于权益类基金持有人来说,如果所持基金的基金经理“一拖多”,跟上市场节奏的情况下,有望带来较好收益;反之,一旦基金经理踏空,或重仓个股爆雷,将影响到旗下多只产品。
总而言之,在市场缺乏优秀基金经理的情况下,“一拖多”本来并无不妥,但风险也在成倍放大,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无法跟上,单一行业或资产出现“黑天鹅”可能导致连锁效应,使得多只基金同时净值急跌,无疑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