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聊过,认为它是当代的《伤痕》,因为题材的缺失性而非内容的经典性,而成为当代电视剧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已经破2,这是一个最热门喜剧综艺节目都无法轻松赶超的成绩。而伴随着这部电视剧的大火,我估计,心里边特别憋气甚至不解的,应该是我们的小钢炮冯小刚导演。
去年,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也是类似的题材,小刚导演本来信心满满,至少有两方面的野心。第一方面,是口碑上的爆棚。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再无如此全面的有“深度”的题材电影出现,小刚导演有理由为自己的口碑高涨做看好的姿势。第二方面,因为题材的缺失性,小刚导演也有理由期待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成为票房现象级的影片,对标电影《老炮儿》,这部“金莲”也至少应该10亿起的。
可是,让小刚导演意想不到的,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首先遭遇口碑滑铁卢。电影还没上映,便闹出大学拒绝范冰冰上台事件来。各方都藏着委屈,唯一应该批评的就是电影发行人员尤其是地面人员的前期沟通工作存在问题。继而,影片遭遇一种武汉城市性的抵制。接下来,又搞出小刚和万达的“小墙皮”事件来。万达“封杀”华谊的电影,本来是小刚这边占理的事情,却因为一个不阴不阳的微博回应,搞得小刚自己很被动。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电影的最终票房没有过5亿,根本不如预期。
刘震云岳父有句话说的好,各方都藏着委屈。冯小刚导演在《我不是潘金莲》中藏着的委屈最大,要口碑没口碑,要票房没票房。所以,我估计,类似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之后,冯小刚导演一定是憋着更大的委屈了:怎么别人就火了呢,怎么在我这就不行!也正是因为这些委屈,我们看到小刚导演自电影下映以来,开始很在乎该片获得的国际奖项,即使一些不入流的电影节给小刚导演的这部电影以肯定,小刚导演都真挚感谢,微博发布。
那么,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我不是潘金莲》到底比《人民的名义》差在哪里呢?我想,这个问题,也不光是冯小刚导演一个人在思考。看明白这个问题,对洞悉当下的中国文艺走向,很有指导意义。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内向型的影片,包括其同名小说,也是颇具中国传统型内向叙事的。什么叫内向型叙事?就是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边咽,自己憋屈自己。像《金瓶梅》啊、《红楼梦》啊这些传统小说,都是自己憋屈自己的。尤其《红楼梦》,难受的是贾宝玉,而且只能自己难受,不敢造次半点。刘震云岳父的《我不是潘金莲》在本质上,就是这种自己憋屈自己的小说。
让冯小刚导演拍摄出来之后,也是范冰冰饰演的角色如何为了自己的一口气各种告状的事儿了。而且,这些告状,最后其实是自己憋屈自己,自己让自己受害的。中国老百姓骨子里边,有这种自己憋屈自己的精神特质。我们把这种特质叫做:隐忍。我们看最近一些年,绝大多数的中国文艺片,实际上都是讲中国老百姓如何隐忍的。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姜武扛枪那个段落,算是例外,可最终,还是以工厂青年的跳楼作为结局,讲的还是中国老百姓莫大的隐忍。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出,这类影视作品,是让影迷看着憋气的。与之相对的,则是最近十几年来,我们引入了大量的好莱坞电影。这类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外向型的,或者说攻击型的,绝对不会隐忍,你欺负我,我就欺负回复,而且比你还厉害。尤其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颇有中国水浒的意思,路见不平,我必干丫一炮。这种舶来艺术熏陶出来的影迷,开始更喜欢外向型的影视作品了。
您别给我讲主人公多不容易,生活多悲惨,我想看他是如何战斗起来的。所以,《老炮儿》就口碑非常好。尤其年轻人,看《老炮儿》特别带劲是因为,他们能在这部电影里边看到一点黑帮片的意思,虽然冯小刚饰演的角色是老北京老流氓了,但面对现实不公正,他还是可以扛起刀来吆喝一声,颐和园野湖后边茬架的。茬架,就是外向型了!年轻一代,开始放弃一种隐忍的民族性格,转而在艺术作品中寻求某种精神特质上的突破。
从内向型作品到外向型作品风格的转变,也是中国逐渐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积贫积弱,容易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内向的性格来。清末以来,中国老百姓被欺侮了二百年,性格上早已软弱化。我们听京剧,其实便是内向型的阴阳怪气与哭哭啼啼。年轻人不喜欢,是必然。因为民族性格随着中国开始在世界上能够说话了,而逐渐改变了。年轻人开始要求他们的艺术作品要外向,要敢于突破,而不是自己憋屈自己。《我不是潘金莲》,吃的就是这个亏。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便不一样。它是对腐败问题给予有力打击的。民众需要一种“有力打击”,需要这种有奈而非“无奈”!跟《老炮儿》有类似的地方,面对腐败,《老炮儿》是不仅写信举报而且拿起大刀来上野湖茬架。《人民的名义》也是这种外向型的作品,不是说大家受害多么憋屈,而是用查处腐败的方式,给观众以精神愉悦。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腐败行径的有力打击,而非“李秀莲”式的憋屈自己。
因此,我更希望,在冯小刚导演以后的作品中,看到积极面对不公正愤怒一吼决绝迎战型的作品。我想,很多影迷也希望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