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知道吗?错误、敷衍的鼓励和夸奖,会带给孩子更多的自卑感
前天和小宝在小公园里散步,偶遇到一位年轻的妈妈,用她异于寻常的“定力”,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而且让我佩服不已。
她家的宝贝大约3岁左右,正是淘气的不要不要的年龄。就看见孩子撒欢的在前面转着圈圈跑,她忙不迭的跟在后面追啊追。
孩子跑的快,她在后面追着喊:“宝贝,你真棒,跑的又快又好又稳,是妈妈的偶像哦!”
孩子摔倒了,她急忙扶起来又是揉又是吹:“宝贝,你真棒,摔倒不哭才是男子汉哦!”
孩子碰到别人了,她冲过去一边仔细的看着自家孩子是否碰到了,一边心不在焉的给别人道声歉:“对不起啊,孩子太小,不是故意的。宝宝说对不起啊!”
孩子奶声奶气的说句“对不起”,等别人走后,她就赶紧拉着孩子说:“宝贝,你真棒,学会道歉啦!”
只是这位妈妈明显是想要使用“儿语”,嗓子捏的细细的,做作的“嗲”,听起来真的有些不舒服,不过也许她家孩子听起来会好一点吧!
那个孩子是一直围着小花坛在转圈跑,而我家小宝正在花坛边的凳子上玩魔尺,于是他停下来看了一会儿,伸手就要抢着玩。小宝自然是不给的,把魔尺握的紧紧地。
我坐在长椅的旁边,看着两个孩子的争抢,还没有来得及说话。
那位妈妈已经冲到我们面前,看着我家小宝说:“小朋友,你的玩具让弟弟玩一玩啊!你看,要知道分享,对不对?”
小宝有些吃惊地抬头看看“居高临下”的她,又转头无助的看看在旁边的我。
那位妈妈居然又对我开口,不过言不由衷的话听起来有些虚伪:“这是你家孩子吧!看起来好可爱啊!你看他的玩具,能不能让我儿子玩一玩?”
我看着小宝,拉着他的手,轻轻问他:“你想不想和弟弟一起玩?”
小宝紧张的摇摇头。
我抬头对那位妈妈笑笑:“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的。”
那个孩子看见小宝摇头,直接大哭起来:“不嘛,不嘛,我就要玩,就要玩!你替我要过来!”
妈妈赶紧抱着她家宝贝,坐在小宝旁边,几乎要贴着小宝,继续捏着嗓子游说:“阿姨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看弟弟都哭了,他好喜欢你的玩具啊,就让他玩玩吧!”
可是我家小宝却更紧张了,立即躲到我的怀里,我知道他大约是不适应这种感觉。
我再次抬头对着那位妈妈笑了笑,低声说了句“抱歉”,然后抱着小宝走了。
然后,我就听到那位妈妈恶狠狠的对自己孩子说:“人家不给你玩,你就别哭了,没用的!”完全没有了刚才那种温柔夸赞的声音。
奇怪的是,那个孩子的哭声也戛然而止。
我没有回头去看他们母子,但是心中却真的有些吃惊。
很明显,孩子习惯于妈妈“嗲声嗲气”的夸奖,也习惯于妈妈“恶狠狠”的叱责。而且能够在妈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下游刃有余的切换自己的状态。
才3岁的宝宝而已啊!
其实,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开始扮演某种自己想象中的父母角色。虽然使用着孩子气的语言,但是从说话的姿势以及语气来讲,都是高高在上的,以自己是孩子的“师者”自居,包括一连串的“夸赞:你真棒!”,都明显是言不由衷或者敷衍的;也因此才会经常“破功”,导致夸奖与叱责在一瞬间产生瞬移。
而孩子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们每日生活的重点,都是在不断地观察父母、模仿父母。因此他们能充分感觉到父母的表达中,有多少成份是发自内心的,有多少成份是敷衍了事的。
只有父母是真心赏识孩子,认同孩子,那么父母的表扬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而不是说,父母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对孩子说“你真棒”!否则很快就会发现,孩子对于听到的“夸奖”,真的是越来越无动于衷了。
另外,在表扬孩子时,并不仅限于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其它如情绪、肢体语言等等,而且往往这些情绪、肢体语言的表达是最真实的。比如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紧紧的拥抱一下,亲吻他的额头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愉悦感。
而错误的、敷衍的、不走心的鼓励和夸奖,可能会带给孩子更多的自卑感。
比如说,宝宝回来告诉妈妈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妈妈要怎么回答呢?
答案一定是不统一的,但是其中最容易出现,又是最错误的回答,就是“宝贝,你是最棒的!”
因为如果总是用“你是最漂亮的”、“你是最可爱的”、“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词来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同样过高,从而压力过大,最终不能承受。
尤其是孩子入了幼儿园之后,小朋友们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原来妈妈一直夸他画画是最棒的,可是明明画的比自己好,兰兰画画也比自己好……自己并不是最好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所以,放弃不切实际地表扬;用“你今天的裙子真漂亮”来替换“你就是最漂亮的”;而“宝贝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真有趣”比“宝贝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