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接连收治了2名“吃错东西”的1岁小宝宝。俊俊(化名)误食了妈妈的面霜,婷婷(化名)则误食了儿童身体乳。
接连两个1岁宝宝发生误食事件
上周三,俊俊妈妈早上起来洗完脸擦过面霜,可能是急着去做早饭,忘记将面霜的盖子盖回去。
才一会儿没看着,俊俊就爬上梳妆凳,把小手伸进面霜罐子,然后又把沾满面霜的手塞进嘴巴里啃了起来。妈妈听到声响,过去一看,眼前的景象令她傻了眼。
面霜里含有化学成分,这么小的宝宝吃下去会不会出事?妈妈赶紧先给儿子清理了口腔,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马上抱着他赶到杭州市红会医院儿科就诊。接诊医生为俊俊做了检查,所幸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经过观察后确认无恙后就回家了。
无独有偶,1岁女宝婷婷也是在上周误食了东西。
“女儿的身体乳就放在床头柜上,平时每次洗完澡,都会给她擦香香。那天女儿在床上玩,我们都没注意,后来才发现女儿手上黏黏糊糊的,嘴巴里还能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这是女儿用的身体乳的味道!”
婷婷爸爸着急地去查看那瓶身体乳,果不其然,瓶口是开着的,还有一点身体乳粘附在瓶口周围。
爸爸推测,女儿在床上玩了大概三个小时了,此时身体乳早就已经吃进肚子里了。他心急火燎地抱着女儿赶到杭州市红会医院,入院后,医生立即采取了催吐、洗胃等措施,并进行了相关治疗。
两天后,复查心电图及血生化显示,婷婷的各项指标正常。婷婷爸爸后怕地说:“都怪我没看住她,真是没想到,才一岁多的孩子,居然已经能把身体乳按出来了。”
儿童误食事件近2/3发生在家中
家长别将药物比作糖果劝孩子吃药
市红会医院儿科主任詹璐介绍,儿童误食事件有近2/3发生在家中,多见于1—5岁的儿童,而成功进行家庭自救处理的却非常少。误食严重的可能会灼伤消化道,引起烧伤、出血、中毒、休克、窒息等,损伤肝肾功能,甚至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引起死亡。
近期天气炎热,宝宝食欲下降,不好好吃饭,饿了又到处找食物吃,若是有危险物品放置在宝宝触手可及的地方,极易发生误食。
“此前,我们也收治过一些误服药物的孩子,包括老鼠药、成人用的降压药等。乱吃药的以3岁以下的居多,尤其是比较顽皮的男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又不太懂事,尤其要当心。”
詹主任还说,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为了劝孩子好好吃药,会将药物比作糖果。这样的做法会让一些孩子误以为药物真的是可以吃的糖果,反而适得其反。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开瓶能力家里囤的消毒液、酒精妥善放好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期好奇心强,喜欢摸索。为防止误食避免意外发生,最关键的是做好预防工作:
1、安全教育。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经常进行教育、提醒,教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药品、毒物或其他不能吃的物品。
药箱建议放置在1.5米以上的高度,并有固定的放置位置,贴上红十字标志,告诉孩子这是药箱,并与零食放置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帮助孩子养成遇到不明来源的东西,先问问家长能不能吃的习惯,让孩子形成安全防护意识。
2、妥善放置。按压式的洗护用品要放置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并有明显标识,不要让孩子独自在化妆台附近玩耍。另外,疫情期间许多家庭囤了不少消毒液或酒精,无色透明的液体极易让孩子以为是水而误服,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开瓶能力,使用后一定要及时拧紧瓶盖并放置妥当。
不可让孩子单独食用或玩耍坚果、果冻、纽扣、弹珠等细小坚硬的物品,以免引起窒息。
3、密切看护。孩子表达能力欠佳,安全意识薄弱,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切不可专注玩手机、做饭或任由孩子独自玩耍。
孩子发生误食后第一时间如何急救?
保持冷静。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指责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哭闹,不利于说清来龙去脉,还会拖延时间。
根据情况处理。若是异物梗阻,可通过“海姆立克手法”帮助异物排出。如果孩子意识丧失、抽搐或误服了毒副作用较强的物品时,不能进行催吐,以免引起窒息或消化道伤害,应紧急送医。
插图 连诚
在送往医院时,一定携带好误食的物品,以便让医生及时准确了解情况,采取解毒救治措施。
及时送医。如果误食了毒副作用较强、剂量较大的药品、化妆品时,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切勿延误时间,送医途中可进行催吐。
若误食强碱强酸,切忌催吐,采取以下补救措施:如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等酸性液体;误服强酸药物,应立即服用生蛋清、牛奶等,保护胃黏膜,尽量减少药物腐蚀。
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若孩子经过自救处理无不适发生,也一定要前往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和观察。
♦
来源/都市快报(ID:dskbdskb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张玥洁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