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田豆豆
一项基于逾名中国人数据的研究发现,对于年长者、慢性病患者和从不喝酒抽烟的人来说,游泳或使用健身器械这类身体锻炼能促进人更好的精神健康,而且研究数据表明相关性很强。
此论文近日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通讯·医学》(communications medicine)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的该研究探究了锻炼与精神健康的潜在关联机制是否因人群而异,揭示了不同的锻炼模式与精神健康的关联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锻炼方式和精神健康在不同人群中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锻炼的频率、时长和方式和强度是多少,锻炼使60岁或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康负担降低程度超过了30-59岁的人群。作者还发现,活动程度越高与精神健康负担越低的关联在慢性病患者中比在没有慢性病的群体中更显著。此外,如果运动量相同,对于通过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来说,其精神健康负担比不这么做的人更低一些。
锻炼作为健康行为的又一重要组成,有助于促进精神健康,能减轻抑郁、焦虑,提升情绪状态。然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不同的人群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确定针对不同人群精神健康最合适的锻炼方式,有助于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并帮助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然而,不同锻炼方式和精神健康在不同人群中的潜在关联机制尚不明了,不同人群的最佳锻炼方式是什么医学研究团队仍在探究中。
正如WHO全球指南所倡导的那样,“积极生活”非常重要,涉及多个部门及广泛政策。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人群,涵盖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等各种环境,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策略,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城市规划中提供公园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在社区设计中提供充足的锻炼设施,将是鼓励老年人积极锻炼、减少社交孤立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与同济医院团队医工交叉研究慢病危险因素与防控5年以来,按照世卫组织推荐的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全民健康覆盖指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工具来评估和追踪中国全民健康覆盖的进展。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将推动中国将非传染性疾病医疗保健原则的重点从治疗优先转移到预防优先。(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