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近日,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郑州大学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主任高晓群做客“人民好医生”科普直播访谈,给公众科普小儿脑瘫诊治的相关知识。
高晓群介绍,导致脑瘫的原因很多,可以用8个字概括——早产、产伤、窒息、黄疸。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重症黄疸为脑瘫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根据不同表现,脑瘫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按照运动功能障碍分型,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按受累的解剖部位分型,可分为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双重性偏瘫、三肢瘫、单瘫。在以上类型中,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占全部病人的55%左右。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肌张力增高,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关节屈曲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表现为大腿内收,两大腿分开困难。站立时足尖着地,足跟悬空,行走时呈剪刀步态。检查时,两大腿之间角度变小,膝关节有折刀征,腱反射亢进,踝阵挛。
按运动受限的程度可分为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需要助器;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他人推动。
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出现了哪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高晓群指出,应该分阶段来看:新生儿期,是指在出生后28天以内的宝宝,有哺乳困难,睡眠过多或过少,异常哭闹,易受惊吓。婴儿期,是指1周岁以内的宝宝,小儿拇指内收,紧握拳头,全身过软或过硬。肢体活动不协调。幼儿期,是指1-6岁的宝宝,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出现应有的智力行为和运动功能。通俗地说,该会坐时不会坐,该会走时不会走,面容愚笨,智力低下。
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尖足畸形、交叉步态、不随意运动等可疑症状时,要尽早到医院进行神经发育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部CT或MRI与脑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高晓群推崇对痉挛型脑瘫实施综合治疗的“三联疗法”:一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手术)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降低过高的肌张力,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创造条件;二是采用矫形外科手术使患儿腿伸直,脚放平,放正;三是通过术后康复训练增加肌力、肌群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
此外,高晓群强调了对各型脑瘫尽早康复训练的重要性。0-6岁脑瘫患儿,大脑处于发育的萌芽时期,康复师应针对每个脑瘫儿童的症状,制定个体康复计划,确保整个康复项目精准实施,使脑瘫儿童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得到有效康复。同时,应积极开展脑瘫儿童社会融入活动和引导式教育工作,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孩子康复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模式是先进的康复理念。
最后,高晓群提醒,国家已经出台对0-6岁脑瘫儿童的抢救性康复政策。患儿家长可及时与当地残联联系,到当地残联的定点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享受政府提供的康复训练补贴。另外,不要滥用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脑瘫的药物。患儿家长要多了解关于脑瘫的科普知识,甄别医疗乱象,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拒绝安慰性治疗,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