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父母总以为,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吃穿用度,每天抽出时间陪伴,就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可事实是,孩子仿佛完全没有接收到他们的讯息,亲子关系仍然冷淡得很。

其实,在这件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父母的情绪表达不当而不自知。

之前看到过一个这样的小视频,女儿哭着对爸爸说:“哪天带你去医院看看,为什么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睡着?”

这就是心理需求没忽视,没有得到充足回应的孩子,做出的一种抗争性表现。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我每天和孩子相处,亲子关系却仍然很糟糕?

要知道,孩子也是具备丰富情感的肉身,需要家长对自己付出关注与回应,如果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是敷衍和忽视,心理怎能不受到创伤?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01关于“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所谓静止脸,表现为父母面无表情、毫无情绪的一种表现,背后多半代表着冷漠、忽视、放任等,不与人交流,实际上也是对另一方的一种精神虐待。

这来源于一个震惊全球的“静止脸”实验,由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开展。

▼实验过程:

最开始,妈妈坐下和1岁的宝宝玩耍,跟宝宝打招呼之后,很快得到了开心的反馈。

每次当宝宝随便指向某个方向时,妈妈的视线都随之转移,并给孩子鼓励和交流,根据宝宝的意图做出不同表情,很明显,宝宝对妈妈的做法感到很有安全感。

随后,妈妈开始进入“静止脸”的状态,不论宝宝做什么,都不给出任何反馈。

一段时间后,宝宝发现了异常,开始想各种办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可无论使出吃奶的劲来,比如对着妈妈微笑,用手指指向远方等,妈妈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大概持续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得不到反馈的宝宝负面情绪爆棚,转身到处看,手臂乱舞,随后崩溃地哭泣了起来。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而通过检测发现,在母亲对孩子不做出任何反馈的这段期间,宝宝的心跳加速,体内的压力激素也开始骤增。

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甚至可能死亡!这种结果真的很可怕。

▼后续处理的不同情况:

实验结束后,妈妈马上用语言安抚宝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好的:这是偶尔的“静止脸”,日常对孩子有正常的反馈,只是偶尔情绪管理不到位,对孩子做出如此表现,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太大影响。

坏的:一直等到宝宝情绪崩溃妈妈才发现,于是给出积极反馈,陪宝宝继续玩,在这样的互动中,度过了一场情绪危机。

最糟糕的:如果宝宝哭了之后仍然一直表现为漠视,认为等他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宝宝的情绪没有得到修复,也就一直停留在创伤中了。

02与之类似的“哭声免疫法”,是失败结果的最好论证

与“静止脸”异曲同工的,是曾经一度风靡全美的“哭声免疫法”。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之后,人们发现这种方法真是既坑爹妈又坑娃。

创始人华生,把孩子们当做冷冰冰的训练工具,认为只要孩子哭,父母不给出回应,孩子就不会哭了。之后,他自己的孩子们,全都被精神问题纠缠。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确实独立又好带,可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是内心的封闭与冷漠,亲子关系难以为继。

“静止脸”与“哭声免疫法”一样,是违背孩子需要积极回应的本能,这是他与父母形成依恋的关键。

在每一次积极回应中,孩子都从父母的反馈里累积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没有父母的支持,孩子这颗种子要如何充满阳光地生长?

03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1)孩子冷漠封闭

童年时期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会将内心封闭起来,孤僻且冷漠。

而他们终其一生,也在寻找讨好父母的方式。比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松子,用滑稽的鬼脸换取父亲的笑脸。

她的一生都在寻找爱和维持爱的过程中,甘愿遍体鳞伤,也不要孤单一个人。

松子做出了很多抗争,她企图变得幸福,可这种自降身价和博取关注的方式,注定她的人生只能是悲剧。

2)人际障碍

这很好理解,一个在家庭中无法当好“孩子”身份的人,完整的人格自尊更无从谈起。

缺乏依恋感的孩子,即使长大后步入社会,也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产生巨大障碍。他不知道如何建立良性关系,更无法面对他人的“静止脸”。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3)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

斯霍勒博士表示: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具备情绪机制的基础了,但他们不会表达,需要父母的引导。而那些时常受到精神忽视和虐待的孩子,只能通过吃手指、抓自己、不再理睬父母等方式进行自我安抚。

当他们迷失于情绪中时,很可能通过自我控制和伤害,来表明自己具备控制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乃至是身体伤害等严重后果。

04如何避免成为“静止脸”父母?

武志红老师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被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的情感忽视造成的。”

父母除了要做到陪伴,回应孩子的需求也很重要。

1)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与需求

年纪越小的孩子,需求越是纯粹,且需要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

家长要看到、理解并且接纳孩子脆弱的心理与情绪,并对他们的需求无条件进行回应,3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不会有什么目的性。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2)拥有同理心,感孩子所感

孩子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产生各种情绪,比如家中的花枯萎了,父母不要认为孩子“瞎操心”,拥有同理心才能看见孩子的善意。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孩子所感,教育的难度也就小了很多。

3)给孩子积极权威的期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或父母等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和回应时,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获得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这不论应用到孩子的学习还是人格建立上,都是个很好的策略,而其背后的意义,就在于不做“静止脸”。

父母要记得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或是随着孩子手指转换的眼神,都能给他们巨大的心理支撑。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05写在最后

父母要永远记得,不要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他们何其无辜?

真爱孩子,就要写在表情上,否则孩子真的不知道!他们对爱的理解很浅显也很敏感,不要把良苦用心都隐藏在波澜不惊的表情之后。

另外,没有积极反馈和互动的陪伴,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陪着,这与角色缺位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还会给孩子造成“自己做得不好”的假象。

总而言之,父母既然花了时间陪孩子,就要尽量做能真诚沟通的父母,避免“静止脸”。

从今天开始,用微笑和言语,给孩子及时的回应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13 字。

转载请注明: 为何每天和孩子相处,关系却很糟糕?谈“静止脸”背后的童年创伤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