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是匈奴第二代单于,因为"鸣镝弑父"和"白山之围"而闻名。还有就是他的名字,很多人会直接念做(mào dùn),有些影视剧里也这么念,估计是名人里名字被念错最多的!还是所有字一起错!
其实这个家伙叫(mò dú'墨独'),不管是冒(mò)还是顿(dú),这两个字都是只在他的名字里有这个读音,很是奇怪!
冒是会意字。金文从目,上象帽子形(只是戴偏了),会头上戴帽子之意。古文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冒。冒后来引申出了"统括、覆盖、冲犯、冒充、贪污"等意思,本意反而加"巾"字旁造了"帽"字来表示。
冒的字形演变
顿是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頁(头),从屯(表滞留),会叩头至地而止之意,屯也兼表声。"顿"的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头叩地停一下即抬起。
顿的篆书
冒顿(mò dú'墨独')生活的年代是秦朝、汉朝,从古至今汉语的语音变化巨大,这个读音肯定是当时人音译过来的,应该与当时的官话口音有关。关于冒顿的读音知乎上有很多文章,我不懂音韵学看的也是迷迷糊糊。不过记住这个奇怪的读音就好了,喝酒的时候考考别人也挺有意思。
顺便说说冒顿这个家伙吧,这可是个狠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和华夏人民可谓一脉相承。不过他们和中原人民的关系可不太好,在战国时期,匈奴通过兼并一些小的部族,开始强盛起来,这个时候匈奴有了第一代单于叫头曼。不过那时候匈奴的实力还不是太强,经常袭击赵国的边境,结果被李牧打败,老实了很多年。后来趁秦统一六国,中原打成一片,没空搭理匈奴,他们慢慢强大起来。秦始皇32年,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大败头曼单于,一战就把匈奴干沉了。
冒顿是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大儿子,惨败后跟着头曼一起逃到了北方,没想到却遇到了危机!头曼惨败后开始纵酒享乐,宠爱新娶的阏氏,还生了个小儿子。老人往往都喜欢小儿子,再加上枕头风,头曼单于是就想杀了冒顿,立小儿子当太子。他把冒顿遣送到月氏充当人质,他刚到达月氏,头曼单于就派兵攻打月氏。月氏首领盛怒之下要杀冒顿,估计冒顿提前就有警觉,感觉到危险后,偷了一匹良马逃回了匈奴。
头曼这家伙不知道是不是喝酒喝坏了脑子,他觉得这种情况下冒顿能安全逃回来说明够勇猛,给了一万名骑兵归冒顿统领。当爹的没当回事儿,冒顿可是怀恨在心。为了能够完全掌控这一万人的军队,冒顿令人制作了一种响箭,命令军士响箭射向何处,必须跟着全力射向那个目标,否则就被斩首。冒顿用响箭射鸟兽,没跟着射的士兵被杀了。冒顿又用响箭射自己心爱的坐骑,没跟着射的士兵又被杀了。接着,冒顿用响箭射自己的妻子,还有士兵不敢射,又被冒顿毫不留情的杀掉了。经过这种残酷的考验,冒顿再次用响箭射向自己的宝马,这回所有的士兵都跟着射,没有一个人敢不射了。
冒顿觉得训练的目的达到了,在一次陪着头曼单于外出狩猎时,冒顿突然用响箭射向父亲头曼单于,冒顿身边的兵士也立即用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单于死于乱箭之中。然后,冒顿带人回去,杀了后母阏氏和弟弟,连同不服从自己的一干大臣也一并解决,成为了匈奴第二任单于。
在冒顿统治时期,打败了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使匈奴完成统一,并建立起匈奴帝国,进击河套地区,虎视中原。而且冒顿很幸运,赶上了秦末、汉初的乱世。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汉军御驾亲征,冒顿诈败,率领40万匈奴骑兵把刘邦围困于山西白登山。据说是用了陈平的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对阏氏说,汉朝要奉献一个美女给冒顿单于,向冒顿单于求和。阏氏害怕失宠,于是对冒顿单于说,你要是杀掉刘邦的话,汉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且,说不定刘邦的援兵,很快就会到来。那时候咱们被两面夹攻,就打不赢了。冒顿单于听了阏氏的话,于是放了刘邦,撤兵回去了。
这种说法向来有争议,像冒顿这种为了训练军队,就能把妻子当靶子随便杀掉的人,会那么听媳妇的话吗?有人说是冒顿对于和蒙恬一战的惨败还心有余悸,觉得当时还不能完全打败刘邦,不如乘胜求和获得利益。还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遮掩真相的一种托词,应该是陈平让刘邦答应的非常屈辱的条件。不管怎么说,冒顿确实失去了进军中原的好机会。汉朝很快就强盛起来,汉武帝给予了匈奴致命的打击。
(冒顿剧照)
最近倒是有条和匈奴有关的新闻,蒙古国国立乌兰巴托大学7月18日宣布,经过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终于在蒙古国中部地区被找到。
(匈奴首都龙城遗址水池)
(匈奴首都龙城遗址字刻有"天子单于"字样的残留装饰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