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主纳,脾主运,老胃病多半是中了“4禁忌”,平时记牢“5要点”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
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
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1、口唇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2、鼻子
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3、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4、耳朵
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
尤其是夏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的人,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1、脾胃有“4怕”
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2、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1、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
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
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
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2、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3、勿过食生冷
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
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4、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
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阳充足的改变。
5、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
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
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
中医其实还有很多关于养脾胃的方法,从日常饮食到四季养生,都有很详细的讲解。
养脾就要找对方法,对养脾健胃超管用,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脾胃一强寿命长!名医教你调脾胃》
这门课是由王鸿谟教授和其他5位专家一起讲的,王鸿谟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40多年,擅长察色切脉诊病,针药并用治愈疑难重病。
在创建中医色诊学、诊法客观化、完善辨证体系、还原构建经络系统、体表-内脏多层次对应相关等方面多有建树,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绩,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研究成果为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6位专家专门制作了8节养脾健胃知识,全面覆盖脾胃问题。让广大朋友们远离胃酸胃痛、脾虚溃疡、腹痛腹泻等常见脾胃疾病。
另5位专家分别是:
逯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 主任医师
陈济德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专家 主任医师 教授
李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李军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王志斌 北京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
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大家,正确的认识脾胃和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怎么样科学合理的养脾健胃。
看完这些课,你可以学习到下面这些健脾养胃的专业知识:
1、脾胃疾病的早期症状
2、脾胃不和人群最佳的饮食方案
3、脾胃疾病的治疗
4、胃炎、胃溃疡引起的其他并发症
5、脾虚分别有哪些表现
6、针对不同的人群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脾胃不和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6位专家的详细讲解,只需要每天空闲的时候听一听,每天了解1个脾胃不和小知识,防治脾胃疾病很轻松!
最关键的是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有些老胃病的患者,因为已经有十几年的老胃病,犯病了自己吃点药,好了就不管了,下次胃痛再吃点药。
最后发生明显的便血或体重减轻,才去看医生,这时已经是晚期胃癌了。太多人因为缺乏医疗常识,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脾胃疾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有脾胃疾病,想防治脾胃疾病,都适合看这个课。
总之,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调理。除上述药品外,针对脾胃虚弱的中成药还有很多,实际在选药时,还是要结合自身具体病情来辨证选择的,特殊情况时还是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选药比较好。
#科普健康排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