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社科院:将公众对雄安新区关注从炒房引导到建设上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课题组发布报告,对雄安未来的建设提出具体建议。报告指出,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四大领域,存在需要重点防范的倾向。

  例如,报告中称,要避免规划因地方领导变更而频繁进行大幅度调整;要防范产城割裂与“大城市病”;防范一些群众在新区开发过程中被边缘化,形成新的贫富分化等。

  北京知道经课题组授权,刊发全文如下:

中国人的一天:社科院:将公众对雄安新区关注从炒房引导到建设上

  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几种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课题组

  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建设需要汲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特别是新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重点防范一些不良倾向,避免少走弯路,打造新区开发标杆。

  一、规划、建设方面需要重点防范的倾向

  (一)防范规划缺乏科学性、稳定性的倾向

  雄安新区的规划要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不同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避免出现规划间的矛盾与抵牾,如规划期限不同、发展目标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覆盖广度深度不够、用地粗放等问题。

  规划编制一方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发挥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结合发展定位和目标,避免一味贪大求全,片面追求速度,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编制新区规划的基础上稳扎稳打、按规划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前瞻性、科学性。要从法律上保证规划的效力,既要防范规划很快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从而频繁修规的情况,更要避免规划因地方领导变更而频繁进行大幅度调整,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防范行政力量与市场机制失衡的倾向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内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地域面积1577平方公里,人口总量约100万,GDP总规模约220亿元,人均GDP仅略高于2万元,不仅远低于北京、天津超过11万元的水平,也低于保定市2.99万元的水平。

  雄安新区的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虽然“一张白纸好作画”,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的条件,但同时也缺乏对高端要素和人才的吸引力,如果完全依赖市场的力量建设新区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完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也将遥遥无期。因此在雄安新区的起步阶段必须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各种约束,完善基础设施,聚集高端资源。但同时也要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切实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开发建设投融资来源的过度行政化。

  雄安新区的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这么大范围内实现高水平开发建设的投资将达到万亿元水平,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是单纯依靠行政力量难以持续的。作为世界上新区开发较为成功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和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依靠行政力量虽然可以在较短时期实现科技研发资源的聚集,但是城市只有在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后才真正焕发活力,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防范产城割裂与“大城市病”倾向

  雄安新区的设立首先是着眼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帮助北京化解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但是要看到,产城割裂与“大城市病”和不仅存在于北京等大城市。

  在我国产城割裂问题非常普遍,一些城市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热衷于新城区、开发区建设,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却由于缺少产业而难以聚集起人口,甚至出现“空城”、“鬼城”。一些开发区只有产业而没有配套的居民区、商业区,而一些城区只是住宅区而缺乏产业,从而形成人口的潮汐流动,加剧了城市的交通负担。由于交通、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缺,造成“出门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

  因此,雄安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阶段就要高度重视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合理布局,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人口、产业集聚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推进,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产业、城市、人口和谐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点防范的倾向

  (一)防范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雄安新区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要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防范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第一,严控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但会推高产业发展的成本,还会形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及由此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因此必须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探索新的新区开发模式,严控周边房价,严加防范炒地炒房投机行为。

  第二,防范产学研脱节。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与产业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许多科学理论需要在应用中检验,工程技术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改进,同时产业化也能产生新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缺少产业化过程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将会对科技创新造成严重制约。未来雄安要吸引大学、科研机构入驻,但不能形成科教的孤岛,必须发展其与科技创新优势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加工制造能力。

  第三,防范“脱实向虚”。由于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增长率下降,利润率下滑,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发展投入大、见效慢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而热衷于建设金融中心、中央商务区、开发房地产项目。经济“脱实向虚”从国家层面来讲会削弱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经济发展的长远后劲,对雄安新区来说,“重虚轻实”和片面发展虚拟经济,很难支撑一个数百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发展。因此,雄安新区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实现实体产业和虚拟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防范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倾向

  北京与周边地区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高端要素、人才向北京的集中压缩了河北的发展空间,河北产业以钢铁、建材等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工业为主,不但造成河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也产生严重的雾霾污染、北京大城市病等问题。

  雄安新区承担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重任,因此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必须要改变我国地区间普遍存在的画地为牢、地区封锁、恶性竞争局面,避免由于对高端资源的虹吸效应,在雄安新区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河北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在“环北京贫困带”之外又形成一个“环雄安贫困带”。

  除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的大局意识外,还要在制度制层面进行创新,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地区间协同发展的动力问题,在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及河北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优势资源共享,生产要素根据比较优势自由流动的局面,使雄安新区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成为河北周边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门户、技术的溢出地和经济增长极,带动河北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三、生态环境方面需要重点防范的倾向

  防范新区建设加重生态环境负担的倾向。雄安新区毗邻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这是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华北地区降雨少、水资源严重匮乏,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的白洋淀水量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淀区水域呈缩小趋势,并且长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质污染。

  我国曾有不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高、产业规模大且环保治理不到位,超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极限,造成较为严重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必然带来白洋淀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的扩张以及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

  未来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也要限制高耗水、污染大的产业发展,加强对生产、生活排放的无害化处理,致力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四、社会发展方面需要重点防范的倾向

  (一)防范新的贫富分化倾向

  设立雄安新区将在华北地区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创造新的增长机遇和众多的就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个人将成为新区开发的直接得益者,但是也要防范一些群众在新区开发过程中被边缘化,形成新的贫富分化。

  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一方面“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财富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还在农村”,无法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也难以在所工作的城市定居,真正融入他们所服务的城市。雄安新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新区的建设者能够充分分享新区建设的红利,真正成为新区的主人。

  (二)防范负面舆论泛滥的倾向

  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通知后,雄安新区迅速成为舆论的热点。在这些关于雄安的新闻、消息中,既有大量的正面分析、报道,也不乏一些不利于雄安新区发展的负面炒作,其中大量新闻、分析聚焦于雄安新区设立后的房价走势、“炒房团”的动态,在社会上形成对雄安新区房价暴涨的预期,各路资本对去雄安新区炒房蠢蠢欲动。房价的过快上涨不但会推高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本和产业发展成本,而且还可能会造成雄安新区本地居民无力购房的局面,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对雄安新区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对雄安新区正确、健康的预期,将公众关注的重点从炒房引导到凝聚奋进力量、投身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上来。

  社科院:雄安新区人口应不超过500万 建议取消户籍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课题组发布了一篇有关雄安新区人口与住房政策的报告。报告建议雄安新区人口密度不宜过高,综合考虑,雄安新区初始人口规模在100万人左右,远期控制在500万人左右;在建设初期实行单位制住房体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066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人的一天:社科院:将公众对雄安新区关注从炒房引导到建设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