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是个有着汉族名字的哈萨克族外贸商人,家住距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几十公里的兵团团场。上世纪80年代末,王君就开始在口岸从事边贸生意,从一名摆地摊的小贩发展到如今的跨国商人,期间的经历也见证了口岸的发展。王君的父母都是兵团人,他说自己的汉族名字是上小学时一位邻居起的,是他使用至今的“官方”名字。他还有一个哈萨克族名字叫阿不都拉。图为来自青岛的游客慕名前来选购地毯。(图/文 新疆日报 于雷)
阿不都拉是上世纪80年代霍尔果斯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及第三国恢复开放后最早一批入驻的商户。如今,他所在的国际商贸中心早已成为口岸最重要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之一。
阿不都拉说他做生意是被姐姐带进门的。“有一次替姐姐在口岸看摊。看了一天就琢磨出门道,从哈萨克斯坦商人手里进些好卖的货,再转手卖给内地商人,不需要太费脑子,遍地都是钱”。回家后,阿不都拉卖掉摩托车,凑了8千元,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用木棍和棉布撑起一个棚子,开始照葫芦画瓢地摆摊做生意。几十年间,他从一名小商贩,发展到如今穿梭于中哈两国专门从事地毯、裘皮生意的外贸商人。
期间阿不都拉认识了回族女孩马春兰,两人结为夫妻。“真正做起生意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开始特别苦,生意也有几次大起大落”,阿不都拉说,“折腾了几年,又被人骗了8万元的货。那可是全部本钱啊!”
血本无归的阿不都拉和妻子之后回团场放过羊,帮人站过柜台。积攒了一些本钱后,不服输的阿不都拉从头再来,又和妻子在口岸摆摊卖货。图为阿不都拉的妻子在店里照看9个月大的小女儿,大女儿已经上高三了。
“我始终记着妈妈给我说过的一句话,做生意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团结姊妹、与邻和睦相处。”阿不都拉回忆道。图为阿不都拉偶尔也会扮演模特的角色,替顾客试穿试戴裘皮制品。
东山再起的阿不都拉没有重复以前的失败经历,凭着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好。2006年,霍尔果斯口岸当时规模最大的商贸大厦——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建成使用,阿不都拉成为首批入驻商户。图为阿不都拉在店铺门口摆放了几只动物标本,吸引游客拍照观赏。
很多顾客只是为了欣赏从俄罗斯、土耳其等国进口的地毯,并不是真正想购买。阿不都拉总是不厌其烦地满足顾客需求。阿不都拉自有他的生意经:虽然只有百分之三的顾客有购买需求,但要把百分之百的客人当做这百分之三的客人。
让阿不都拉颇感自豪的是他在商贸中心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在商贸中心从事外贸地毯生意、第一个从事进口裘皮制品生意。心存感激的阿不都拉说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口岸给予商户们的极大支持。“进入商贸中心至今,我们从没上过税”,阿不都拉说。图为阿不都拉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科国际贸易中心考察。这里大都经营国内各大纺织企业的产品。
2011年12月2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这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有着敏锐嗅觉的阿不都拉正积极寻找经营产品,准备入驻该中心。图为阿不都拉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境内选购商品。远处的H型建筑为中哈两国连接通道。
阿不都拉在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入口处查收一批从土耳其发来的挂毯。
阿不都拉在检查货物质量。
阿不都拉在给国外生意伙伴打电话进货。现在,阿不都拉除每年两次亲赴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选购货物外,其余大部分货物都是通过电话进货。
阿不都拉和妻子的饭很简单——奶茶泡馕。
生意空档,阿不都拉在给小女儿换尿不湿。
傍晚时分,阿不都拉在整理零钞。当天的营业额近万元。阿不都拉说,旅游旺季时一天的营业额都在5、6万元。
“做生意就像开餐馆,不可能既做早餐又做午餐,还要带上晚餐,生意是大家一起做的,但是该自己做的那份生意就要全力以赴做好。”阿不都拉又念起了自己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