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牙
磹
走在近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穿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来到营前伯牙磹,展现在眼前是一片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翠绿的竹林迎着轻柔的江风沙沙细语,竹林边题字“云谷山景”的门楼静静伫立,听见我们唐突的脚步声,门楼后的曲槛荷池里突然飞起一只受惊的白鹭,橘红色的鲤鱼纷纷游向荷塘深处,但是竹林间却时不时传来鸟儿欢快的叫声,仿佛是在歌颂这儿的美景与清风。
高山流水
伯牙磹是闽江这段流域边上突出的一块平坦硕大的岩石,因有高山流水之音,故呼之为伯牙,伯牙磹上绿荫环绕,因此,长乐名儒宋直讲陈烈留下“绿绕瀛洲碧似苔”的诗句,以示赞美。我们来到波涛拍打的闽江岸边,刹那间,眼前豁然开朗,在江天之间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宽阔的闽江烟波浩渺,往来船只穿梭如织,青洲大桥横跨江上,成为连接长乐与马尾的快速通道与重要枢纽。对岸,山峦起伏,罗星塔如少女一般,秀丽挺拔地站立着凝望远方,从罗星塔逶迤东去的楼群展示着港口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伯牙磹附近的流域水深10-20米,是天然的优良码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福州列为五口通商港口之一,在伯牙岩设立闽海关办事处,自清代开始,伯牙磹附近的江段上设有客运码头,营前的水路交通地理位置凸显,营前的商贸业也因为便捷的交通渐渐繁荣。因为开放的港口与秀丽的风光,清朝时,就有不少外国人在伯牙磹附近建起洋房,因此,伯牙磹内有许多西洋建筑,最接近闽江边上的一座红色砖砌小洋楼,在夕阳的余晖的影映下显得格外的精致,丝毫看不出这座带着半圆形窗户与拱门的洋楼已度过了百年的时光。透过洋楼斑驳的“女儿墙”,仿佛看到了百年前洋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他们讲着不同国家的语言,怀揣着各自充满希望的梦想。
伯牙磹
随着外国人的聚居,伯牙磹也成为了长乐最早的基督教布道所。走进伯牙磹旁边的基督教聚会所,这是一座没有华丽外表的朴素的小教堂,教堂内存放有百年前的老照片与陈旧的档案,记录着基督教伯牙磹聚会所厚重的历史。在光绪年间,还创办了妇女查经班(识字班),为长乐陶媛女校的前身。伯牙磹聚会所门口,放置着几块刻着英文的墓碑,墓碑出自后山的“番仔墓”,那些远离家乡长眠于此的异乡人,已和他们那诉不尽的乡愁一起沉睡在了历史的漩涡里。
别有洞天
顺着石板路走向“伯牙洞”,来到了浮峰山。据《长乐六里志》记载:“俗传潮盈则山上浮,故名浮峰山”。浮峰山周围遍布着白马孚佑王庙、玉佛寺、观音阁、泗洲佛寺等各类古迹,这些古迹让浮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浮峰山上林木蓊郁,藤萝遍布崖壁,在半山腰的一个平台上有两棵两百多年的大樟树,散步到此的游人可以坐在花圃边的长凳上小憩些许。此时,夜幕已渐渐降临,圆月高悬,月色洒向浩瀚的江面,像给母亲河铺上一层白霜,像给她穿上一件美丽的白纱披肩。暮色四合,麇集江面的巨轮汽笛声阵阵,轮船上灯火点点,在江面的水雾中若隐若现。
马江潮涨,波浪滔滔,看着这夜色中的江面,分不清耳边响起的是呼呼的风声,还是汹涌的波涛声,或是一百多年前中法马江海战的隆隆炮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法舰在这片广阔的江面上首先发起进攻,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面对强敌,福建水师还是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由于未作任何军事准备,清军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如果没有史书的记载,谁会想到面前的这一片妖娆温柔的夜色后,还藏着有如此催人泪下的故事,还埋葬着福建水师战士们浴血报国的爱国情怀。
走下浮峰山,告别伯牙磹。伯牙磹边上早已空置的原闽海关办事处,对着闽江的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伯牙磹,像经历沧桑的老人,任凭江涛澎湃汹涌,他却只安静地坐在闽江边,看尽千年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