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明清著的《挥麈录》就记述:“姚舜明庭辉知杭州,有老姥自言故娼也,及事东坡老先生,云:公春时每遇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青山绿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适。晡后鸣锣以集,复会圣湖楼,或竹阁这类,极欢而罢。至一些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汇集,夹道以观行骑过,实一阵子盛会也。”在杭州那样的人间天堂,没去泡脚桑拿找美女简直枉活一生啊,那样的繁华,苏轼都是要凑上个凑的,因此,总有了此次杭州狎妓的绯闻。
宋朝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人贡举考题,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老实之至论”。判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那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美的另外,也记牢了文中一个他先前本质未曾见过的典故。
试卷拆分后,才了解此文出自苏轼之手,因此,他就求教这一年青人:“‘皋陶砍人和帝尧抢救’一典出自哪里?”愕然,苏轼笑道:“师恩,学生在《三国志》中,曾读完一个‘曹操夺得幽州’的经典故事。击败袁绍后,曹操就将虏获而成的袁绍之子袁熙的老婆,赐予为自己的孩子曹丕,孔融据说这一事颇为未满,随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编了一个人的故事说,周武王伐纣获得胜利,虏获了妲已,便赐予其弟周公旦。曹操见信后大惑不解,由于全部史籍都记述妲已为姜太公要杀,怎么会被武王赐予周公旦?但孔融是当今大儒,应是言富于据。因此看到孔融时就问及这事,孔融说:‘我以今天的事揣摩古代人,仅仅主观臆断,并无出自。’曹操闻之甚为心服。学生文中常说的典故,亦如孔融,都是主观臆断耳。烦请师恩担待!”听苏轼那么之说,欧阳修忍不住开怀大笑道:“好一个‘主观臆断’!没多久的未来,大家必须是只知子瞻,不闻老夫矣!”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潇潇: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作品鉴赏】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名家点评】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 名
苏轼
别 称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字 号
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时间
1037年1月8日
去世时间
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追 赠
太师
谥 号
文忠
职 业
画家、书法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