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产品生态环境、脱离市场应用,单纯谈技术突破,是没有意义的。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
最近几天,汽车界一件技术上的事件,引发热议。那就是围绕新能源汽车1000公里续航里程产生的议论。笔者之所以说是议论,因为在我看来,观点的主要发表人,并未针对一个明确议题,针锋相对地展开辩论。
该事件时间线如下:先是,蔚来汽车正式对外发布了150kWh固态电池。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说,此次发布的150kWh电池不再采用液态锂电池技术,而是采用量产固态电池技术,可实现50%的能量密度提升,搭载该款电池的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可突破1000公里。
接着,2021年电动汽车百人会线上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对广汽的石墨烯电池应用进展做了说明:“目前广汽石墨烯基快充电池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首款搭载车型为AIONV,当前正在黑河做冬季试验,初定今年9月可以批量生产。”
1月16日,还是在2021年电动汽车百人会线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对搭载长续航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评价道:“如果某一位说,这辆车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满电,而且还特别安全,成本还非常低,那么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欧阳院士的话一出口,即被“引爆”,似乎院士在抨击某些企业炒作。再加上某些不嫌事大的自媒体胡乱加工,事情焦点被大大扭曲了。笔者想就此发表一点意见。
整个事件,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
第一,当下就有能够续航里程1000公里、快速充电、安全、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车登场,这是不可能的。此乃欧阳院士的观点。
欧阳院士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安全、成本、运营等几个方面提出,当下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满电,而且还特别安全、成本非常低的充电汽车,是不可能的,实际是从技术经济角度,衡量当下声称获得巨大突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且以成熟、能够与已经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经济诸方面相抗衡为指标,来评价这些新产品。笔者认为,欧阳院士说的没有错。
欧阳院士实际上运用了经济学界常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来分析了新技术产品。也即,即便能够达到1000公里续航里程,还要同时达到现有充电设施能够支撑、产品安全,且生产、运营成本低于现有新能源汽车,才能说是真正能够上市的产品。在新技术突破中,尚未出现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产品。
多说几句,所谓“技术经济分析”,在经济学界属于一门专门的分支——技术经济学。简单地说:“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说”。技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就是对项目、产品从技术经济结合的角度予以成本效益评价。欧阳院士实际上是扼要地对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按照当下新能源汽车产品成熟状态,做出了整体技术经济评价。
第二,蔚来与广汽,做了技术创新突破的宣示,如果是实事求是的,这没有什么错。但是,要注意,蔚来与广汽也只是做了新技术、新产品报告而已。其中广汽更具有商业化意蕴,提出9月可以批量生产。当然,批量生产(肯定是小批量试生产)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登场,但给自媒体以相当解读空间。对于资本市场更是如此。
第三,媒体由于不明情况、不专业,予以报道甚至炒作,对原来局限于专业内的事情加以演绎,变成了引爆资本市场、吸引吃瓜群众的热点事件。
对此,笔者认为,欧阳院士的论点是正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尤其是电池技术)正处于活跃的激变阶段。仅笔者接触的新能源电池技术路线而言,就还有超出蔚来和广汽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就按照目前技术路线,线性发展,完全可能产生技术飞跃。但是,我们在认定某些新技术突破将星火燎原,改变目前的产业发展路径时,并且能够产业化、商业化时,又要谨慎,要从技术、经济结合角度,全面评价。
脱离产品生态环境、脱离市场应用,单纯谈技术突破,是没有意义的。从科学的角度,某些产品可以在单项指标上达到极端,但是完全不能批量生产,或被市场接受,就只有科学认识的意义,而没有产业、商业意义。
所以,企业做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一定要科学、严谨。从公关技术上看,要简单、明了、周全,防止被误解,乃至被某些无良媒体利用。更不要由于发布消息不准确,招致证监会调查。
笔者赞同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先生对舆情做出的回应:“大家不要错误理解欧阳明高院士的话,即便电池可以满足8分钟充满一千公里,充电桩未必能承受得住。技术与运营推广是两个问题,大家还是要科学地对待技术的进步。”
让科学归于科学,市场归于市场。(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