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輩份
蘇洵蘇軾蘇轍是北宋的三蘇。其中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爸爸,蘇軾和蘇轍是兩兄弟。蘇軾是哥哥,蘇轍是弟弟,兩人相差4歲。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
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
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蘇轍一家
蘇轍簡介
首先,蘇轍的讀音是sū zhé。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歷任陳州教授、南京判官等職。
宋哲宗即位後,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蘇轍上書諫,因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徽宗即位,蔡京當國,蘇轍又被降職,居許州,於是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政和二年(1112)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南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不少,但遜色於蘇軾不少。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並行於世。
蘇轍人物生平
1039年3月18日,蘇轍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屬四川)。
公元1048年,即慶曆八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户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公元1055年,即至和二年,娶同裏史瞿之女,蘇轍時年十七歲,史氏十五歲。
公元1057年,即嘉祐二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於高等,蘇轍名登五甲。
公元1058年-公元1059年10月,蘇轍隨父蘇洵在東京遊歷。
公元1059年12月,蘇轍全家至江陵,將舟中創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
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東京,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後集》,蘇轍作有《南行後集引》。
公元1060年3月,天章閣待制楊畋奉命根據考績遷調官職,授蘇轍為河南府澠池縣主簿。
蘇轍與兄長蘇軾在東京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
不久後,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蘇軾還京。
治平二年(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蘇轍兄弟自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初年十月,葬父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喪期結束後,蘇轍兄弟東遊京師,於次年到達。
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張方平為陳州知州,徵召蘇轍為陳州教授。
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蘇轍同好友頓起等在洛陽妙覺寺考核舉人。
熙寧六年(1073年)四月,文彥博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陽軍,徵辟蘇轍為學官。
熙寧八年(1075年),蘇轍被改授為齊州掌書記。
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籤書應天府判官。創作了《逍遙堂會宿》等詩。
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市)鹽酒税,五年不得升調。
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作《黃州快哉亭記》。
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蘇轍移為歙州績溪縣令。
元豐八年(1085年)八月,因舊黨當政,蘇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
元祐元年(1086年),被任命為起居郎,蘇轍上疏請辭,旋即權任中書舍人,不久後正式擔任中書舍人。
元祐四年(1089年),權任吏部尚書。
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奉命與刑部侍郎趙君錫出使遼國,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蘇轍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准許。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
元祐七年(1092年)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
元祐七年(1092年)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護軍,進封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户。
紹聖元年(1094年),蘇轍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官,削去職名任汝州知州。
過了幾個月,元豐時諸臣都在朝廷任職,再貶蘇轍為左朝議大夫、袁州知州。
未到任,又於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
紹聖四年(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化州別駕,安置雷州處分。
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後,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
崇寧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後集序》。
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
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政和二年(1112年)十一月,朝廷追復甦轍為端明殿學士,特賜宣奉大夫。
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
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追諡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