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上高中時有這樣一個變態的規定,要背下來三字經和弟子規才可以參加高考。這可難壞了我們,每次一背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後面的就怎麼也被不下來。現在回想起來,百家姓為什麼要以“趙”為首呢?這裏面有什麼含義?
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並非如此。據專家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
趙氏出自蠃姓,與秦國蠃姓同祖。趙氏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孫造父,是西周時着名的駕馭車馬的能手,傳説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以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
有一次西行至崑崙丘,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正在這時聽到了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鎬京,及時發兵,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趙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為秦;二曰季勝,季勝之後為趙。季勝的曾孫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他的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與韓、魏分晉,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建都晉陽,後遷都邯鄲,戰國時為七雄之一。趙姓歸於以國名為氏的一類。
趙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秦代,河北正定人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
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劉龍天在廣州建立南漢,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後,南宋末代皇帝帝遷於崖山(在廣東新會縣南大海中),不久兵敗,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佈江南、嶺南各地,加之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半壁河山長達150多年,所以,目前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趙氏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長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還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
原來百家姓以“趙”為首還有這麼多含義。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編制的百家姓將趙排在了首位。宋朝的皇帝可是姓趙的,自然要把自己的姓放在第一位。
中國古代如何解決“看病難”?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患病就醫自然必不可少。對於如何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歷朝歷代都曾出台過很多“醫改”辦法,比如西漢時期漢平帝劉衎的“賜藥”於民;北魏時期孝文帝元宏設立“別坊”提供免費就醫;唐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向民間公佈實用醫方……唐朝還通過立法對醫療行為加以規範,《唐律疏議》中曾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對下錯藥方的即便沒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從秦漢到清末史書均有朝廷“賜藥”於民的記載
早在上古周代,朝廷已設有專門為老百姓服務的“疾醫”,《周代·天宮》稱,疾醫的職責是“掌養萬民之疾病”。
在古代,方便羣眾就醫,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
西漢皇帝主政時,大都曾開展過賜藥活動。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尤以青州(今山東境內)地區最為嚴重。當時的皇帝漢平帝劉衎年僅10歲,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義,為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服務,此即《漢書·平帝紀》(卷十二)中所記載的“為置醫藥”。
古代賜藥活動多出現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會賜藥。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魏、南朝齊、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這麼做過。
從秦漢到清末的歷代相關史料,幾乎所有朝代史書上都有賜藥的記載,到了宋元以後,賜藥事例更多。如本專欄以前《古代購藥也“實名制”嗎》(詳見2012年9月7日42版)一文提到的南宋朝廷給京城臨安(今天杭州)居民送醫送藥一事,即屬於賜藥行為。
針對京城病疫流行,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六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趙構要求翰林院派出4名醫官,給臨安城內外的老百姓看病巡診、趕製藥品;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趙慎則要求所有醫務人員上崗,走上臨安街頭,挨家挨户上門發藥。
不只朝廷和皇帝會賜藥,地方衙門和官員,也不時為轄區內老百姓提供免費醫療。《後漢書·鍾離意傳》記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會稽郡一帶(今江浙境內)發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幾萬人。當時負責地方具體事務的鐘離意,便親自到疫區照看、慰問病人,送去醫藥,因此贏得民心。
“賜藥”並不是一種制度,也不屬於“祖宗之制”的範疇,而是慈善性質的“仁政”內容。特別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時期,賜藥最為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問題。
北魏時期孝文帝設“別坊”免費看病就醫
建立公眾醫療機構,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醫的最可靠辦法。西周時期已有專門為貴族服務的醫療機構,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醫療機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
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民間更需要醫療服務。當時,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建立“六疾館”,救濟、收養窮人。“六疾館”並非專門的醫療機構,僅相當於現代的福利院。開辦給老百姓看病的官辦醫院,則是少數民族鮮卑政權北魏(公元386-557年)設立的。
當時的皇帝叫元宏,史稱孝文帝。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虛歲5歲繼位,年號“太和”,在馮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連姓都改了,易“拓跋”為“元”,史稱“太和改制”。
北魏的“醫改”創新突出地表現在解決民間看病的問題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開展過臨時性“送醫上門”活動,派醫生到“基層”,為患者免費看病、發藥。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面向基層的政府醫療機構“別坊”。別坊有別於為官員和貴族服務的“太醫院”,是專門為看不起病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的。
有學者稱,“別坊”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人民醫院”,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費用全免。
《北史·魏本紀三》記載,當年九月丙申日(陰曆9月12日,陽曆10月24日),元宏下了一道詔令,為年滿70歲無子孫和60歲以上不在服喪期內、養活不了自己的老人,免費提供衣食;與60歲以下的殘疾人、看不起病的窮人一起,集中安置,住進“別坊”。元宏先是派專門的醫師去救護他們,後又安排4名太醫,預備藥物,給別坊裏的老人、窮人提供免費治療。
次子元格(魏宣武帝)繼承皇位後,也貫徹了開辦“人民醫院”的制度。永平三年(公元501年)十一月丙申(陰曆11月6日,陽曆12月3日),元格“詔太常立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鹹令居處。”
同時,皇帝嚴令北魏的衞生部(醫署),分派專業的醫務人員進館,救治病人。為了防止醫生不負責任,朝廷還對醫生進行了分類考核,按診治水平的高低給予不同的獎勵,這在中國古代醫療史上同樣是一大創新。
北魏這套面向特定人羣的“免費醫改方案”,被稱為古代中國醫改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唐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
然而,北魏的“別坊”主要是針對京城地區的,對外地或邊遠地區的患者則採取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的辦法,供基層醫務人員和患者參考、選擇。
為此,北魏專門安排醫署主管官員,召集當時的一流醫療專家,選擇醫方精華,彙編成30卷“醫療手冊”,在全國公開免費派送。這種彙編醫方、普及醫藥知識的做法,早在皇興四年“送醫上門”活動時,便搞過一次。
為了更好地普及醫藥衞生常識以解決基層看不起病的問題,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於開元十一年(公元732年)九月七日,“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廣濟方詔”,要求進一步宣傳廣濟方。擔心有的人家連方單都抄不起,他還命令地方一把手,在鄉村要道口辦“黑板報”,讓老百姓都能瞭解點自我防病、治病常識。唐朝多位皇帝都很重視這一點,如唐德宗李適主政時,曾頒廣利方敕,希望達到“不假遠召醫工可以立救人命”的目的。
後來的宋朝,在推廣和普及醫藥知識方面做得更到位。皇帝不只以個人行為來推廣,還用政府令,頒佈了《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歷濟眾方》等一批靈驗、有效藥方,這在交通不便、診療技術落後的古代,具有實用意義。
唐朝的醫療衞生機構相當完備,大大緩解了以前朝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但唐朝為老百姓“看得起病”所作的努力,具有創造性的“醫改”設計,要算立法,以法律條款形式,來規範醫生的職業行為,強調醫德,突出救死扶傷。
《唐律疏議》中有好多條是關於醫德和醫患糾紛的。如卷二十五“詐偽”中就有這麼一條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並在疏議中強調,此規定專門針對“詐療疾病,率情增損”行為,控制醫生漫天要價。另外,唐朝對醫生誤診誤治,也有嚴格規定,下錯藥方、拿錯藥,醫生是要坐牢的。即便沒有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宋朝推廣民間慈善醫療機構“養病院”“安濟坊”
古代為解決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並非是國力強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説法,但在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方面,卻一點也不弱。
雖然街頭藥店在東漢時已出現,但多是個體民營性質,到宋代時才納入政府醫療體系中。北宋積極開辦官辦藥店,提供療效、價格都有保證的成藥,深受老百姓歡迎。
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藥,這是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變法中“醫改”方向之一,新實施的“市易法”將藥品納入國家專賣。在“吃藥方便”的同時,北宋在大力解決看病難、儘量讓窮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顯著。
宋朝的做法是,裁減為高層服務的宮廷醫藥機構,增加慈善性質的民間醫藥機構,推廣“養病院”。
在唐朝,除設有給一般官員、宮人看病的“患坊”外,還在寺廟中設“悲田養病坊”,為僧人、窮人治病。宋朝繼承了這一做法,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趙恆(宋真宗)當皇帝的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月,朝廷開始設置“養病院”。
著名的文學家蘇軾,為北宋的“醫改”也做出過貢獻。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擔任杭州通判的蘇軾,為了控制當地疾病流行,給窮人提供就醫方便,蘇軾創建了“病坊”,起名“安樂”,崇寧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後,易名為“安濟坊”。
安濟坊是一種帶有平民醫院性質的慈善醫院。此後,“安濟坊”這類平民醫院在多地建立了起來,明清也效仿過,所創設的“養濟院”,都帶有慈善醫院的色彩。
需要説明的是,古代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做過很多努力,並不僅上述幾種。如減免税賦,增加民眾的收入,也是常規辦法,且往往常與“賜藥”辦法一起使用。以明朝為例,便曾多次為災民免税,朱翊鈞(明神宗)當皇帝時,曾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先後兩次免除順天府、保定地區的老百姓税賦。
古代御醫怎樣給皇帝女人看病 如何迴避女性隱私
古時御醫為娘娘、公主們看病,不能直接望、聞、問、切,只能用絲線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脈搏上,俗稱“懸絲診脈”。
一日,乾隆皇帝宣御醫看病,御醫不知是那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討個吉利再説吧。於是,在懸絲上診了一會兒“脈”後,喜形於色地説:“啓稟萬歲,是喜脈!”乾隆一聽,暗地笑了,説道:“就憑這根細絲診脈看病,朕不信!”御醫忙磕頭道:“臣診脈從未有過差錯。”乾隆命太監帶御醫去看懸絲的另一頭。
原來皇帝想試試御醫的本領,絲線的另一端並未繫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醫看了大吃一驚,險些嚇暈,這可是欺君之罪啊!但他不愧是個有經驗的老御醫,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細細查看一遍後説:“敢請劈開凳腿,便知微臣講的是真是假。”
乾隆立即命太監取出利斧劈開凳腿,只見凳腿中有一個小蛀洞,洞內有隻小蟲正在蠕動。御醫忙跪奏:“萬歲請看,此為木之孕也,所以叫喜脈。”皇上一聽,面露喜色,點頭表示認同,這才命其給正在生病的格格診治。此時,這位御醫已是嚇得大汗淋漓,連衣襟都濕透了。到底“懸絲診脈”能否診斷病情,名醫施今默曾道出其“天機”。
施今默是舊時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曾為清朝皇室內眷看過病。施老先生説,“懸絲診脈”亦“真”亦“假”:“真”是説真有這回事;“假”是説這純屬一種形式。舊時,娘娘、公主們生病,總有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御醫也總是詳細地向太監詢問各種情況,諸如舌苔、大小便、飲食、病症狀況等。
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御醫們常常給太監送禮,得到最這些貼身情報後,御醫也就胸有成竹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着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對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時字斟句酌,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説錯話或用藥不慎而惹禍。
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此事,不過是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不論他醫術多高明,光靠“懸絲診脈”,是不會看好娘娘、公主們的病的。
《紅樓夢》中年輕女子看病防嫌,主要是通過放下帷幔,只露出手來——甚至也不能全露。
請看五十一回太醫胡君榮給丫鬟晴雯(林黛玉影身)看病的描寫:
正説時,人回大夫來了。寶玉便走過來,避在書架之後。只見兩三個後門口的老嬤嬤帶了一個大夫進來。這裏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個老嬤嬤放下暖閣上的大紅繡幔,晴雯從幔中單伸出手去。那大夫見這隻手上有兩根指甲,足有三寸長,尚有金鳳花染的通紅的痕跡,便忙回過頭來。
有一個老嬤嬤忙拿了一塊手帕掩了。那大夫方診了一回脈,起身到外間,向嬤嬤們説道:“小姐的症是外感內滯,近日時氣不好,竟算是個小傷寒。幸虧是小姐素日飲食有限,風寒也不大,不過是血氣原弱,偶然沾帶了些,吃兩劑藥疏散疏散就好了。”説着,便又隨婆子們出去。
彼時,李紈已遣人知會過後門上的人及各處丫鬟迴避,那大夫只見了園中的景緻,並不曾見一女子。一時出了園門,就在守園門的小廝們的班房內坐了,開了藥方。老嬤嬤道:“你老爺且別去,我們小爺羅唆,恐怕還有話説。”
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爺不成?那屋子竟是繡房一樣,又是放下幔子來的,如何是位爺呢?”老嬤嬤悄悄笑道:“我的老爺,怪道小廝們才説今兒請了一位新大夫來了,真不知我們家的事。那屋子是我們小哥兒的,那人是他屋裏的丫頭,倒是個大姐,那裏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繡房,小姐病了,你那麼容易就進去了?”説着,拿了藥方進去。
給丫鬟看病的排場寫得如此莊重,但診過脈後,連病主身份、性別都搞不清初,真夠魯莽滅裂的——所謂“新大夫”,似非世家出身。給“正經主子”的年輕女性看病就更不用説了。第83回寫醫學世家出身的王太醫給黛玉看病:
一時賈璉陪着大夫進來了,便説道:“這位老爺是常來的,姑娘們不用迴避。”老婆子打起簾子,賈璉讓着進入房中坐下。賈璉道“紫鵑姐姐,你先把姑娘的病勢向王老爺説説。”王大夫道:“且慢説。等我診了脈,聽我説了看是對不對,若有不合的地方,姑娘們再告訴我。”
紫鵑便向帳中扶出黛玉的一隻手來,擱在迎手上。紫鵑又把鐲子連袖子輕輕的摟起,不叫壓住了脈息。那王大夫診了好一回兒,又換那隻手也診了,便同賈璉出來,到外間屋裏坐下,説道:“六脈皆弦,因平日鬱結所致。”
但《紅樓夢》以自相矛盾見長。給丫鬟看病需要掩帳,甚至給耄耋之年的賈母看病,老媽子們都“請賈母進幔子去坐”。可給十二釵正冊中赫赫有名、嫋娜嫵媚的秦可卿看病,則沒有這麼多羅嗦。請看第十回“張太醫論病細窮源”:
於是,賈蓉同了進去。到了賈蓉居室,見了秦氏,向賈蓉説道:“這就是尊夫人了?”賈蓉道:“正是。請先生坐下,讓我把賤內的病説一説再看脈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過脈再説的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曉得什麼,但是我們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來。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説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
賈蓉道:“先生實在高明,如今恨相見之晚。就請先生看一看脈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於是家下媳婦們捧過大迎枕來,一面給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脈來。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寧神細診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換過左手,亦復如是。診畢脈息,説道:“我們外邊坐罷。”
太平閒人批雲:“書中寫診女脈皆用帳幙遮隔,此而無有,見秦氏不容隱也。”書中還有一個被醫生看了“金面”的人,是六十九回的尤二姐,她和秦可卿都犯了一個“淫”字,都有亂倫父子聚麀的嫌疑。
可以説《紅樓夢》中存在這樣的規律:寫給品性高貴的女性看病,哪怕出身下賤,也遵守禮法;寫不地道的女子看病,哪怕身份高貴,也不自覺守禮。帳幙之遮與不遮,實即春秋之褒貶。
在古代,做婦科男醫生屬於冷門職業,診斷時不能直接觸摸女體。
中國古代不只有接生婆,也有男性婦科醫生。據説華佗就是。他給婦人看病的時候,甚至不把脈,手帕也不隔。他就看着那個婦人的手腕——一動不動地盯着她的脈搏,就能知道她肚子裏的情況。丞相的老婆懷孕了,找華佗來看是男是女,華佗不好意思摸人家的肚子,就讓旁邊的女人來摸,摸完了以後告訴他肚子裏的情況,供他診斷。
古代男性婦科醫生有這麼一種器具,是一個裸體女人的雕像,不是很大——太大了不好藏,讓別人看見多不好意思啊。他給女病人看病的時候,就拿根教鞭指着雕像的某部位問:“是不是這兒疼啊?”那女病人也指着説:“不是這兒,是這兒。”這是為了雙方都不害臊和尷尬。
《夜譚隨錄》上講了個故事。霍家有個兄弟,有一天,他看到了電線杆子上的《徵醫啓事》:有一家人家的小姐病了,要請醫生來治病。治病的醫生必須又高又帥又年輕,還未婚,最好不要有房,有車的堅決不能來。霍家弟弟甚至不能稱為醫生,只是偶爾調調藥膏的年輕人,不過他還是好奇地跑去了。
小姐很漂亮,不能讓人看的部位蓋着手帕,霍弟弟一看,認為是普通的皮膚病,塗點藥膏就能治好。開明得令人髮指的老太太笑着説:“既然小姐什麼都被你看到了,你就娶了我的女兒吧!”霍小弟就娶了小姐,幸福快樂地過了一生。
古代女人令人臉紅的10大絕密隱私
看古裝劇的時候,裏面的丫鬟小姐們個個都是光彩照人,連睡覺都是濃妝豔抹。不過,您仔細想下——古時候壓根就沒有粉底,沒有睫毛膏,沒有沐浴露,沒有女用剃鬚刀,沒有衞生巾,沒有胸罩……,還有,她們“大姨媽”來的時候怎麼辦啊?天哪,古時候的女人是怎麼過的呀!
1、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古人説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
“裳”有點像裙子,説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
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髒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
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2、古人女人刮除體毛嗎?
比起她們與時俱進的高智商,中國的女人在刮除體毛上可沒什麼進化。
事實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將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顏料畫眉……
沒錯,黑澤明的電影《亂》裏的女人喜歡把眉毛搞成一小點兒,就是師從中國先人的成果……
除此之外,古代女人們還流行“挽面”,就是用線除掉臉上的細毛……都説只有男人愛面子,看來並非如此。
3、古代有女同性戀嗎?
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
由於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故稱“磨鏡”。
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繫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的。
古代女同性戀多發生在後宮,因為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在男性不足的情況下,宮女只好自行“內部消化”。
4、古人女人如何避孕呢?
古人沒有保險套和避孕套,那如何避孕呢?在古代宮廷,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懷孕,會命令太監把那女子倒掛起來,用藏紅花來清洗下體。
過去的青樓女子也會服用一種含有麝香的“涼藥”來避孕。
不過,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韋小寶八成就是他媽避孕措施沒做好才蹦出來的,甚至還有人喝劇毒水銀。
當然,多數古人不會刻意避孕。
5、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塗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
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
現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6、古代沒有衞生巾,女人來月經了怎麼辦?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髮、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
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於“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於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
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後重復使用。
7、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真有3000人嗎?
3000嬪妃,其實這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煬帝,就曾下詔廣徵天下美女,更是選了3000童貞女子入宮供他“消遣”。
隋煬帝還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軍當屬唐玄宗。別看古書中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寫得驚天地、泣鬼神,他的後宮人數可是高達四萬……
嗯,一天一個,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8、古代的嬰兒會喝羊奶或牛奶嗎?還是隻喝母乳?
古代的嬰兒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會有這麼多幼年夭折的慘況了。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
若母親沒奶怎麼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適合吞嚥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9、古人女人如何減肥?有豐胸的偏方嗎?
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減肥藥,古人的辦法就簡單多了,比如用喝茶來減肥。
不過,古代的老百姓難得大魚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幹又重又累的活,哪兒還胖得起來?
古人豐胸的方法比較自然,比如運用紅豆和黃豆等食補的方法來達到豐胸的效果。
此外,古人認為穴道按摩也能助長胸部洶湧。
10、古代女性宮刑是什麼?女性割哪裏?
宮刑男女都可以受的,男的受宮刑就是割掉生殖器官,就和太監一樣;女的受宮刑在法制史上還不是很具體,大多是拿木棒重擊小腹使其生殖器官破壞,失去性能力和生育功能。
至於是什麼器官墜落,有人認為是子宮,有人認為是陰道前壁,但這兩種脱垂並不能從根本上斷絕性交。
對此,清人吳薌見解獨特,他説,婦女陰道深處有塊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墜下來,就會像閘門一樣閘封陰道,無法性交,從而達到懲處女子的目的。
古代妓女房中之術:男人無不成俘虜
在提到妓女這個詞的時候,似乎很多人都持着一種不屑的態度去看待她們。其實,不少妓女對文化發展,特別是性文化的發展,還是作出了大貢獻的。比如,本文所講的五位妓女,她們破解男人身體的性密碼,就頗有些文化的味道。
洞悉男人腰間的秘密
宋代名臣寇準曾感嘆説:“老覺腰沉重,慵便枕玉涼”,這句話無意間泄露了當時許多男人的秘密,即“腰”的秘密。有位名叫香蘭的妓女,似乎洞察了這個秘密,特別善於在男人腰間施展功夫,“蘭指弗過,客莫不癲狂”,一時間生意火爆極了。據《武林舊事》記載,香蘭不惑之年,依然保持了勾欄頭牌的身份,與其高超的“腰間”撩撥技術恐不無關係。
從性文化的角度來看,男人的肚臍以下到恥骨處,滿布着性感神經與觸點,它和大腦甚至有着不平常的激情連結。所以,妓女香蘭由此下手撩撥男人,會讓男人興奮地難以自持,直到因渴望而瀕臨決堤的邊緣。時間長了,男人焉能不感覺“腰沉重”?
吸吮男人的“飛機場”
唐人於鄴在《揚州夢記》裏敍述了這樣一個事情,説揚州妓女喜歡“珠翠填咽風流事,恣意朋客胸脯間”,這也是有説道的,並非空穴來風。男人輕輕啃齧、挑弄、百般愛撫女人那飽滿緊挺的雙峯時,內心會激起排山倒海的**的愛慾狂潮,女人同樣會在男人胸前的那兩顆小豆豆上做文章,獲得感官上的享樂。
王書奴的《中國娼妓史》裏,也有類似的記載,説唐代妓女多深諳此道,會採用許多種辦法讓男人胸前的兩個小豆豆硬挺起來。有的使用香料,也有使用丹藥、蜂蜜、果糖之類的潤滑劑,結合雙唇在其上輕拂、繞圈,然後再含住它,用力吸吮,讓它在温熱的口中溶化。
不但會吹“枕邊風”
古代妓女與客人之間,吹“枕邊風”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某妓女受人之託,求某客人辦事等等,這不奇怪。但是,許多妓女會利用客人的耳朵行撩撥之事,讓客人慾火焚身,這就很新鮮了。據《中國古代房內考》一書記述,西漢文帝時,洛陽某妓“擅耳技,巧舌如簧,或吹,或吸,嘗令(客人)血脈張也。”成語“巧舌如簧”是否出於此處,筆者不知,但這句話似乎跟性文化大有關聯。
不得不欽佩妓女對男人生理情況的深刻了解!事實上,對男人而言,耳朵確是點燃熱火的要塞,只是經常被粗心大意者地忽略罷了。根據研究,男人的耳朵比女人要敏感得多,它們絕對值得女人在共享雲雨時給予非凡的呵護與關注。對於男人的耳朵,女人的舌頭是唯一派得上用場的利器,先緩緩伸進耳朵內,再沿着其輪廓輕點舔吻,別忘了適時轉動舌頭,接着賜以微微呵氣,再以雙唇含住耳朵,用力吸吮(可別用力過猛)。
對男人的脖子要“狠點兒”
這句話不是我説的,而是唐代著名歌妓李端端説的。據説當時以寫俠士詩聞名的唐人崔涯,每將詩題於娼肆,不脛而走。他的譭譽,能令娼館或門庭若市,或門可羅雀。有一次,他寫詩嘲笑李端端,李憂心如焚,請他可憐,另寫一首好的,崔涯應允了,於是豪富爭到李家去。為了感謝崔涯,李端端使出渾身解數,相陪了數月,後作詩戲説:“崔郎文章利如刀,只是脖頸怕鴻毛。”看來崔涯的性敏感區正是在脖子上,被李端端搞得門兒清。
對女人的玉頸,男人也許輕柔細慢才會管用;但對男人來説,頸部的挑逗得狠點兒,否則就不吸引。最好用上整個嘴唇,用力吸吮,轉以間歇的輕咬,若再加上發聲嬌喘和低呤,女人的投入表現將使男人的慾望完全清醒,還有什麼比慾火焚身的女人更能引起男人的行動呢?李端端的探索,尤其寶貴。
解碼“雙球”,男人無不成俘虜
清代紀昀在《閲微草堂筆記》中,提到一個非常火辣的妓女,碰到任何男人,無論是在宴席上,還是在房間裏,她都會一屁股坐到人家身邊,然後俯下身來,雙手撫弄男人下身的“雙球”,鮮有男人不大呼“投降”的。這位妓女實在是位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人物了,無需鋪墊,目標明確:用最短的時間,把男人弄上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