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人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
1. 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差)
指人們所獲得的有些信息可能會因為信息的提供方的匱乏(只有那些“倖存”下來的人會提供信息,“死人不會説話”),而使得由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缺乏普適性。但人們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忽視而把獲得的信息過度概括。
彩票的中獎率十分低,然而我們經常能看到媒體大肆渲染一些中獎的人,給人一種其實中獎率很高的錯覺,那些因為沉迷於買彩票而不務正業的人,為買彩票走上歧途甚至妻離子散的人並不會被報導,也就容易被忽略
再比如,我以前還小的時候曾經覺得,美國人很厲害,隨便一部電影都是大片票房過億的水平,在電影院看到的只要是美國產就放心,也不用擔心值不值回票價,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因為能進入國內電影市場的,爛片基本不會被播出。當然不否認美國電影業的確強大,但也不是沒有爛片,事實上美國的爛片大大超乎我原來的想象
以前閨蜜給我講過一個浪漫的故事 説有個朋友在坐郵輪的時候因為機緣巧合和各種看起來似乎只存在於書中的緣分聊了起來,那個人後來和她 happily ever after 了,我白了她一眼説那是因為那些在坐遊輪的時候被騙財騙色的、被拐賣的、被始亂終棄的都不太可能會把她們的故事分享給別人當笑話聽……(因為閨蜜一直知道我是這種欠揍的負能量超現實主義的所以就哼了一下也沒怪我毀情趣 麼麼噠)
2. 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 (基本歸因錯誤)
指人們在對於別人的行為進行解釋的時候會依靠內部歸因(即對人品性的歸因),而對自己的行為則會依賴環境歸因的一種偏見
比如 同學 A 這次考試考得特別差 他一定是能力不夠;但我這次考試也考的差,我是因為沒發揮好、題難、老師給分太嚴、考試的時候門口有個穿高跟鞋的老師走過……等等
再比如 打籃球 自己在比賽中表現不佳是因為今天手感不好、球的氣好像不夠、場地有些濕滑、穿的鞋彈跳力不強、今天的太陽不是從四十五度的地方照過來的,等等;而別人表現不好就是因為他們球打得不好
還有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部電影 我女神高圓圓演的《搜索》她在被查出癌症以後因為心情不好在公交車上不讓座還羞辱了一個老爺爺,網上各種罵聲把本就有絕症的她逼入絕境,大家都説她品行有問題(內部歸因),然而沒有人想過給她環境歸因。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人有擺脱這種錯誤的趨勢,但過度地對環境歸因也會帶來一定麻煩,“聖母婊”就是用來説那些對環境過度歸因的人
3. 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
指能力低的人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水平,而能力高的人則有一種低估自己水平(或者高估他人水平)的趨勢
前者就不多説了 “半桶水叮噹響”説的就是這類人
後者是説 有些能力高的人會默認別人和他一樣聰明 會默認他説的別人能理解 説到這裏一把辛酸淚……有些老師在講題的時候 經常直接默認一些公式定理學生知道 然後就導致不夠聰明的學生(我)聽得雲裏霧裏
一些領導在分配任務的時候會默認下屬的能力跟自己一眼強 給的時間遠遠少於實際需要的時間
4. Optimism bias (樂觀者偏差)
指人們的這樣一種僥倖心理:跟別人比起來自己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會更低一些
當被告知因抽煙而得癌症的百分比數據時 很多人都會想“反正概率這麼低 那肯定不是我”
知乎上有人提過類似問題 人的僥倖心理到底有多強? - 心理學 這是鏈接 最高票有具體解釋 就不多説了
5. Hindsight bias (後視偏見)
指事情發生了以後,無論到底之前有沒有進行過預測,都會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了(I knew it)的一種偏見;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扭曲記憶,比如認為事情發生之前他就是那麼想的;俗稱馬後炮
比如某次考試有道題不確定 等答案出來了證明是對的以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一開始就確定是那個答案了(對記憶的扭曲)
A 男跟 A 女是一對情侶 B 女是 A 女的閨蜜 然後有一天 A 男出軌了 B 女對 A 女説 我早就覺得他不是什麼好東西 看他平時 xxx 的樣子就覺得他一定會出軌 然而 B 女 didn’t know shit
6. Mere exposure effect (曝光效應)
指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
最經典的例子是廣告 有一個實驗 讓大學生年齡的參與者閲讀一篇文章 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會有條狀橫幅的廣告跳出來 然後之後讓參與者對一些廣告(包括曾跳出來的橫幅廣告)根據喜好進行評估,很多人對曾挑出來的廣告評價更高;這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為什麼一些商家對廣告的投入很大吧 實驗具體參照 wikipedia (Mere-exposure effect)
比如 人們會比較容易對跟自己認識的人長得像或者性格像的人產生親近感(比起那些相對不像的人)
這個效應有點像 illusory truth effect (虛假真實效應), 這個效應是説:當一個人被告知許多次某個信息是正確可靠的時候,那麼無論這個信息是否真的可靠,那個人都會覺得這個信息是正確可靠的。(例子:三人成虎)
7. Gambler’s fallacy (賭徒謬誤)
指人們的這樣一種錯誤認知:當一件事情的實際發生頻率比它理論的頻率要高時,那他之後再發生的幾率會降低;反之亦然。
跟這個認知偏差的名字直接相關的一個例子:在賭博的時候常見的心態,比如一個賭局是猜大小,如果連續好幾次結果都是大,那麼下一次小的可能性就會比大大很多,但實際如果機器是公正平均的,得到“大”“小”每一次的概率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些姑娘的邏輯:我之前碰到過的都是渣男,那我下一個男朋友總不會再是渣男了吧。姑娘啊!如果你之前碰到過的都是渣男,説明你自己就是喜歡渣男吸引渣男的體質啊!概率本身就是碰到比不碰到更高再加上這個認知偏差,你不碰到才奇怪啊!!(跑題了 這個例子其實不太相關 不能當成參考)
有些農村裏的人,特別想生兒子,生了兩三個女兒以後就會有“之前都是女兒,那下一個是兒子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吧”的錯誤認知(沒有歧視農村人的意思,請勿對號入座);題外話:對於那種生不出兒子就怪媽媽的婆婆,真的想感嘆一句沒文化真可怕
8.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
指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而忽視否認或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的現象
常見於各種實驗研究中,操作實驗的人在對待不同組的參與者時,可能會因為這個認知偏差而無意間使實驗往能肯定自己結論的方向進行;記得以前有個實驗,是説對一個班的孩子進行 IQ 測試,然後把結果告訴老師(比如 A 孩子能力很強 B 相對能力較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A 和 B 的能力其實差不多),結果一段時間後發現 A 的能力的確比 B 強了,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老師會為了肯定“A 比 B 能力強”這個觀點,潛意識裏會對兩個同學的關注度會不一樣,教學方法可能也會有偏差,而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會不一樣。所以對於老師們來説,不在心裏給學生分三六九等是很重要的
這裏説説戀愛裏比較“作”的姑娘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男朋友一時沒有秒回,或者男朋友某天心情不好沒説對話,就下定論“他一定是不愛我,” 導致之後一直在尋找支持這個想法的蛛絲馬跡而忽視男朋友的其他的可取的地方,久而久之直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不過大部分時候姑娘們的直覺還是很準的,當你在懷疑他是不是還愛你的時候,那他很可能就是不愛了(這一點我自己親身經歷過,雖然一直是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自己身在其中的時候還是希望自己是那個 exception,結果事實證明,一個結論如果許多人親身證實過,那它很有可能就是真的,千萬不要,千萬不要,千萬不要還幻想自己可能是那個例外);我也一直很想用心理學的知識解釋這個“直覺,” 但一直沒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希望知道答案的能跟我分享一下,謝謝
9. 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外羣體同質偏見)
指人們會傾向於覺得外羣體的人與人之間多樣性比自己羣體的人與人之間的多樣性要低,通俗點來説就是,自己人可以是性格開朗的 A,沉默寡言的 B,喜歡社交的 C,胸很大的 D,喜歡讀書的 E,綠茶屌 F,和愛慕虛榮的 G,而別的羣體的人是“在某某公司工作的上班族”
舉個段子當例子吧,男人不理解女人為什麼能分得清長得一模一樣的韓國歐巴歐尼,女人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男人能分得清長得一模一樣的島國動作片女優;這裏的羣體:喜歡並經常看動作片的男人,和喜歡並經常追星的女人
覺得黑人都長得一樣的不是我一個人對不對!(出國一年多我還是黑人臉盲……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