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蘇轍
《六國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寫的議論文,描寫了六國在抗擊秦國的時候應該採取的策略,全文一直在強調“大勢”,六國沒有抓住天下大勢最終被秦國滅國,此篇文章用議論比較的辯證手法進行描寫,語言簡練、説短論長,頗有政治策略家的風範。
蘇轍畫像
文章的開頭交代了他寫文章的背景和用意,他在文章中提出疑惑:全天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但為何終究免不了被滅亡的悲慘結局。接着,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被紛紛滅亡的原因就是決策者的目光短淺,不知道當時天下的大勢。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韓、魏兩國對於秦國和六國的重要性。對於秦國來講,秦、魏是他們的心腹之患,因為秦國向其他國家打仗一定要經過秦、魏兩國。對於其他國家來説,秦、魏就是他們的屏障。因此,秦、魏兩國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講秦、魏的地位的特殊,秦國在把秦、魏收買以後,他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攻打燕、趙。韓、魏是各國的保護屏障,但秦軍卻能夠在他們的地盤上進出自如,蘇轍認為這就是天下的大勢。文章的末段從各國的角度去論述作者的看法,當時的大勢就説明韓、魏不可能孤軍奮戰,要想打倒秦國就應該六國團結,各個國家互相支援,這樣秦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了。最後作者筆鋒一轉回到現實中,認為六國滅亡就是他們目光短淺,相互背棄盟約,最終六國相繼被滅。
蘇轍讀音
轍(zhé),意思指車輪壓過的痕跡,部首是“車”,總筆畫為16畫。在古文中有多種含義。在《曹劌論戰》“下視其轍”中的意思是指車輪壓出來的痕跡;在《贈白馬王彪》“改轍登高崗”中的意思是解釋為車輛行馳的路線;在《<指南錄>後序》“會使轍交馳”又指車輛的意思。
蘇轍畫像
人們通過對人物蘇轍的熟知,對這個“轍”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合稱三蘇。蘇轍在治學的方面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以儒家為主要方向的學習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時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長政治和歷史方面的知識,在政治言論中縱觀天下大事,所寫的文章一針見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書》、《六國論》等。蘇轍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寫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又要有豐富、廣闊的閲歷。因此他十分羨慕和欣賞司馬遷能遊覽天下與各路英雄交流。
蘇轍的賦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墨竹賦》中他把竹子形態寫的非常逼真,又充滿詩意。早年間對詩的寫作上,蘇轍並沒有表達出出色的才華,與他哥哥蘇軾的手法相差甚遠,主要是寫一寫生活瑣事和景物等,風格樸實平淡。但在晚年寫詩的才情逐漸突顯出來,所寫的詩作富有情態,將情感融入在詩中。
蘇轍名句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寫的作品數不勝數,留下來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來看一下蘇轍為後人所留下的精神財富。
蘇轍像
在教化的方面,蘇轍提出過“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的觀點,他認為對犯錯誤的人進行教育,多數人還是會虛心接受並加以改之,這時候對那些仍然頑固不化的人進行施行他便無話可説了。在這方面,蘇轍強調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懲罰別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蘇轍提出過“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觀點,前者的意思是用語言去苛責別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義來要求自己卻非常難,後者的意思是説在這世界上並沒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況下去端正他人。這兩句話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為端正的情況下才能去要求別人,自己能沒有做到怎麼能夠去要求別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蘇轍提出過“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的觀點,前者的意思是遇見繁雜的事情的時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樣;處在危險的情況下,卻好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樣。這個觀點是告誡別人要有從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難也需要有從容不迫的態度。後者的意思則是説在事情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進行深謀遠慮,等到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則是在告誡別人要有憂患意識,要提前做準備。
蘇轍簡介
蘇轍,字子由,晚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散文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兄合稱“三蘇”。
蘇轍畫像
蘇轍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現在政治、文學、儒學、書法等不同的方面。
先説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雖然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主要是以維護地主利益為目的,然而農民的困境卻沒有得到改變,他們的負擔還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聽到蘇轍的意見後覺得挺有道理的。司馬光的變法也遭到了蘇轍的反對,蘇轍認為這個變法也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因此極力反對。蘇轍的政治主張跟他的哥哥蘇軾基本相同,論事精闢獨到,言簡意賅。
接着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蘇轍擅長政治方面和歷史方面的論述,在縱觀天下之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中肯。在蘇轍的代表作《歷代論》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點,如《六國論》就是借古諷今,表面上是評論六國的過錯,實際上是暗喻北宋的腐敗的現實。蘇轍寫的最自由隨意的文章應該是書信雜文了,比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獨有的特色,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除了在古文、詩文的創作方面有才華外,蘇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筆法跟蘇軾非常相近,書法瀟灑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蘇轍官職
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在蘇轍的一生中,做官無數,二次被貶,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們對他的從官生涯更加關注了。
蘇轍像
嘉佑二年年僅十八歲的他憑藉聰明智慧與他的哥哥蘇軾同時考中了進士。不久因為母親的去世,從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與蘇軾一同考中了科舉科,但當時由於他向上級起奏説要奉養親人因此沒有被任命做官。在這之後,他曾擔任過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寧五年,極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認為原來的法制不能進行修改。
在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豐二年,他的哥哥蘇軾以作詩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獄。因為救哥哥心切,他上書稱用自己的官職來為蘇軾贖罪,結果不但沒有救出蘇軾,自己也因為這件事情被貶官。
元豐八年,舊的黨派執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等官職。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託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後被封為御史中丞。過了兩年,又被封為尚書右丞,這時他的地位已經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舊法派被推翻,新發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紹聖元年,蘇轍上書反對新的政策,結果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後來又被貶到循州等地。蘇轍的一生有過輝煌的時候也有過低谷的時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卻又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蘇轍號什麼
蘇轍,北宋散文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潁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稱為“遺老齋”,因此自號為“潁濱遺老”。
蘇轍雕像
潁濱是蘇轍所居住的地名,遺老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遺老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年老歷練的人,《客金陵一月將歸維揚留別周雪客兼懷尊公櫟園先生》中有一句詩為“座客皆遺老,德器比瑚璉”,這句詩的意思是説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紀雖然大但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
第二種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晉書·徐廣傳》中有一句話:君為 宋 朝佐命,吾乃 晉室遺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第三種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這個意思跟之前第二種意思有點相近,都指前朝的舊臣。
第四種意思是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隨筆》中有寫:“顧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遺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説,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後死在了清朝。
從這些意思中,我們可以看出,遺老基本都是指那些雖然有才能、有膽識,即使他們所處的朝代改變了但還是效忠於前朝的功臣。蘇轍稱自己為遺老,從中能發現他認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無奈新黨派的執政讓他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從而也表達出他對現實不滿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