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三種常見行為會降低孩子的挫折能力,使他們長大後很難獨立
我想很多年輕父母都在經歷着這樣的困惑:
孩子很難融入環境,不擅於社交,害怕與人交流?孩子看到老師誇獎其他的同學,回家便哭個不停?孩子積木堆得不好就要發脾氣,跟自己生氣?
如果大部分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就應該要重視起來了,如果孩子有上述的表現之一,説明他們存在着一個嚴重的問題——獨立性差。
而孩子的獨立性,直接決定了他們抗挫折能力的強弱。
一、孩子受挫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什麼事都要替孩子去完成
能抱着絕對不讓孩子自己走,能餵飯絕對不讓孩子自己吃,這是當下家庭中存在的普遍下現象。
這種大包大攬的行為,會讓孩子喪失獨立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差,產生極強的依懶性。
2、過度保護孩子
很多家長保護孩子的手段就是“嚴加管教”,規定出門以及回家的時間,將孩子控制在安全範圍之內,這樣會降低孩子對外界環境安全與否的判斷。
3、阻礙打擾孩子做事
當孩子投入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不應中斷或者干涉,否則他們會容易產生三分鐘熱度以及半途而廢的行為,甚至會依賴家長的陪伴做事情。
其實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時候,對於獨立是有所渴望的,他們希望能夠擺脱父母,獨自去完成一件事,即便是遇到了困難,孩子們也會擁有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
美國兒童心理教育學家經過研究指出:
獨立性相對強的孩子,在社交、學習等其他方面的抗挫折能力相對來説都比較強,因為獨立的孩子比較自信,是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好事情的。
二、怎樣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高抗挫折能力?
不要過多代勞或幫助孩子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從3歲就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通常會體現在獨立思考以及獨自完成自己的事情。
就是所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這個時候父母的正確介入和引導,是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而獨立的孩子在應對挫折的時候,通常會產生一系列正向心理過程,相對來説偏理性,很少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從產生困難,到面對困難,再到解決困難,他們從不會覺得困難帶來的是痛苦,反而會覺得是動力。
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過多代勞或幫助孩子。
強化孩子獨立動手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他們獨自完成某件事,即使做錯了,家長要做的不是代勞,而是陪伴孩子一起去糾正。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相信機制,就是“堅信我能夠獨自完成一件事”。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包括2點,就是時間管理和活動管理,輔助孩子做一個“活動計劃單”,讓他們從時間角度上,自行安排自己一天的行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自主性的執行力,從而達到培養獨立性的目的。
建立鼓勵機制鼓勵機制的核心作用是,強化孩子的某個行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孩子獨立,那麼就應該在他們獨立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進行即時鼓勵,具體到這件事的細節。
比如:“寶寶真棒,今天自己把所有玩具都整齊的放進了框子裏,你做的太好了。”
通常,孩子們會為了得到鼓勵,從而再去重複做一件事,這樣一來,家長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讓孩子嘗試獨自解決困難當孩子面臨一個小難題的時候,家長先嚐試不要過度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如果他們實在沒有好辦法,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分析。
例如這個困難是怎麼產生的,我們需要怎麼去克服,然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每個孩子的能量都是不可估量的,我希望每個家長都明白何為對孩子的愛,愛並不是過度保護,也不是過度捆綁,而是讓孩子們成為獨立的自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