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廣和李陵是什麼關係 盤點李陵寫過哪一些詩

由 無英 發佈於 經典

李廣和李陵是什麼關係

在西漢時期,李氏一族曾出了好幾名將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那一對爺孫,他們都是當世的名將,但是都得不到重用,至少皇帝都沒有授予他們多少官爵。

飛將軍李廣

其年長的就是李廣,他被後人稱為飛將軍。他的出身跟常人不一樣,是將門出身,他這一家族世代傳習射箭。在公元前166年,由於匈奴大軍入侵,李廣就憑藉自己的家族身份從軍,由於他擅長騎射,常常能斬殺匈奴,並獲得他們的首級,很快他就認為漢中郎。在一次隨皇帝出行的時候,他跟猛獸搏鬥,獲得了漢文帝的稱讚,認為他生不逢時,假如生在劉邦的年代,肯定是可以獲得萬户侯。在漢景帝登基之後,他就被任命為都尉。直到漢武帝登基之後,任其為驍騎將軍,令其領軍去攻打匈奴,曾有一次,因為敵眾我寡,打不過匈奴大軍,然後李廣就詐死,趁機找機會逃跑。之後,被任命為太守,跟匈奴大軍對此交鋒,並取得了多次的勝利。由於他的勇猛,讓匈奴都有點畏懼,稱其為飛將軍,只要是他鎮守,就多年不敢來犯。在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的時候,由於迷失道路,不能第一時間參與戰鬥,李廣將軍自認慚愧,以死謝罪。

而他死了之後,李氏一族依舊出現了一位將領,那就是李陵。他從小就習得騎射,由於他的性格好,受到了大夥的一致好評,名聲很好,甚至漢武帝還説過,認為他具備李廣大將軍的風範。雖然他在日後跟匈奴的作戰中,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但都不能改變局面。本來,他率領5千步兵想要偷襲匈奴大本營,但遭遇敵軍主力,最終被殲滅,甚至自己被俘虜。就因為他的一次戰爭失敗,就遭到了漢武帝以及百官的唾罵,一代名將也就只好身居匈奴,從此再也沒有迴歸故里。

盤點李陵寫過哪一些詩

我們都知道李陵在軍事上的地位,將門出身,並且還是李廣將軍的嫡孫,他自己從小就善長騎射。雖然他之前作戰很勇猛,但是因為一次兵敗,投降於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富有爭議性。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李陵本身在文學上的特殊地位,其實在文藝作品中,李陵本身就是那些悲情人物的典型形象,他曾寫過《蘇李詩》,這是詩歌中的經典,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但是關於這組詩歌的真實性備受後人爭議。此外,相傳他還寫過《答蘇武書》,這篇文章的真實性依舊被質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漢書》中的《別歌》。

李陵和蘇武

蘇李詩,這是蘇武和李陵名字的合稱,記錄了兩個人的很多首五言古詩,如今現存的就有10多首詩歌,在《文選》中有所出現,並且是較完整的一組,通常我們説的蘇李詩就是指這一組詩歌。

“骨肉緣枝葉……敍此平生親。”描繪他們兩個關係甚好,情同手足,但奈何分割兩地,李陵表示很傷感,那份恩情自今難以忘記。

“黃鵠一遠別……送子俱遠飛。”李陵將跟自己的好友分別,從此相隔萬里,自己能聽到的就只是那絲竹的厲清聲,以及自己在感慨和哀嘆。一想到摯友不能迴歸,李陵很傷心,竟已淚流滿面。

世人對李陵的詩歌評價很高,認為都是上品。杜甫曾説過,認為他們倆個的詩歌就是我的師傅,雖然在六朝在之後,那批詩歌都被人懷疑是贗品,卻絲毫不影響李陵詩對後人的影響。雖然被人懷疑是六朝人的擬作,但也能反映出當時五言詩歌的地位。

李陵碑的典故介紹

在《楊家府演義》中有一段記載,其記載在吳家窯鎮那一帶,曾有兩個建築物,一個是蘇武廟,而有些人又稱它為李陵廟,另一個是李陵碑,都認為這些都是位於如今的山西省境內。但是關於這些遺址的建造年代依舊是個迷,史書上根本沒有任何的記載,只能靠考古學家們進行推測。

李陵碑遺址

關於李陵碑還有一個典故,在宋代的時候,咋們的宋軍跟契丹軍隊大戰於金沙灘,宋軍的元帥是潘美,其中有個將領叫楊業,他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提出要誘敵深入,希望元帥能夠採納這個計策,但是多次遭到潘美的拒絕,反而命令他要去硬拼。楊業只好接下命令,但他希望宋軍的主力兵在陳家谷接應一下他,但是潘美非常的不配合,見到契丹軍隊之後,竟然望風而逃。導致身處戰鬥的楊業缺乏支援,而陷入了絕境,最終被俘虜,但是他是絕食而死。在京劇中,為了彰顯楊業的不屈和報效祖國的精神,就使其撞死在李陵碑下,雖然這種藝術表達手法,經過了一系列的加工,並有些誇張,但更能彰顯英雄的悲壯。

而李陵碑的主人李陵,他跟楊業都面臨着同樣的局面,他也是同樣得不到李廣利的支援,最終在戰場上被俘虜。但是他缺乏楊業的堅毅,選擇了絕世自殺,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活下去的行為,那就是投降。也許在軍隊裏面,這種情況死了反而比活着更讓人敬佩,但是誰又生來不怕死呢。因此,楊業撞李陵碑,此乃真英雄也。


李陵論講了什麼內容

關於李陵這個人,後世有着許多的評價,身為一代將領,他投降於匈奴,到底是真降還是詐降?這些都是都是我們所關心的事情,唐代的白居易曾寫了一篇文章,名叫《李陵論》,根據這個文章名就能知道這是寫關於他對李陵的評價。

論李陵之降

《論》中提到“忠孝智勇”這四個是身為臣子最重要的東西,古代的臣子們都在追求這四個方面,倘若失去了其中的一個,就根本不願做一名臣子。而漢代的李陵,他率軍攻打匈奴,我個人認為不肯為國家奉獻自己的生命,那是不忠;沒有戰死沙場,卻選擇投降匈奴,這是不勇;放棄自己以前的功績,那是不智;由於他的投降,導致家人們相繼遭到殺害,這是不孝。做臣子的四個方面,李陵根本就沒有符合其中的一個,因而導致自己的家族遭受毀滅,可悲啊!

我觀看《史記》這些對其的描述,我發覺他們對李陵都沒有明確地做出批評,為此我感到非常的疑惑。雖然司馬遷為何遭受到宮刑,那是由於李陵的原因的,但是他竟沒有對李陵有絲毫的批判,難道這是應該的嗎?按照《禮記》上所記載的,軍隊中那些出謀劃策的人,失敗了之後就要死,他們的死,這是死得其所。然而李陵就沒有死,卻沒有遭到批判,未免有點過。我看他剛開始孤軍深入的時候,能夠以少量的兵力打的匈奴大軍恐慌,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這難道不就是他的功勞嗎?還有誰的功勞能夠比的上他呢。但是在力量衰竭了的時候,他卻不能破釜沉舟,想到的是自己的性命安危,最終還不是被活捉了嗎?

那些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君子會憐惜自己的性命;但是到了該犧牲的時候,君子就會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然而李陵卻選擇了活下去,就失去了作為君子的正道。所以説陝西的那些士大夫們對其對感到慚愧,這難道有錯嗎?

李陵投降匈奴是什麼時間

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着5千步兵孤軍深入到匈奴境內,與敵軍十來萬大軍戰鬥了十多天。關於這場戰役,其艱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被逼無奈,其主將李陵只好投降。

李陵和匈奴大軍激戰

這場戰爭十分的慘烈,可以説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漢將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去攻打匈奴,而李陵只是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一直往北走,想要偷襲大廷。但是在不久之後,他遭遇了單于親自率領的3萬精兵,在李陵軍隊裏,大多都是劍客等人,平常的驍勇善戰,看到敵軍的數量遠遠超於自己的數量,也不怎麼驚慌。李陵知道這是一場硬戰,就命人以大車為營,擺好陣勢,準備迎敵。匈奴大軍覺得漢軍人少,就打算橫衝直撞,由於李陵的陣勢好,先由弓箭手射擊,使敵軍混亂,然後在他們逃跑的時候,乘勝追擊,此戰消滅了數千個匈奴人。

單于覺得這批漢軍很善戰,就連忙就地請求支援,招到了8萬的騎兵。眼看匈奴騎兵越來越多,於是,李陵就命令士兵們向南退,一路打回去。在撤退的過程中,李陵抓住機會,多次重創敵軍,消滅了一萬左右匈奴騎兵。

單于覺得自己軍隊受傷慘重,已經萌生了退意,但命運弄人,漢軍出了一個叛徒,由於此人對自己上級的不滿,就一氣之下投奔到了匈奴帳下。並告訴他們,漢軍是沒有後援,糧草好弓箭都早已用盡。於是,匈奴聽了之後,發動急攻,雖然漢軍又斬殺了數千匈奴人,但是帶來的弓箭已經用光了。

到了晚上,李陵自知自己這邊沒有任何補給,糧食和弓箭也不足了,就整頓部下,還是有一千餘人。下令大家四處逃跑,能逃一個是一個。李陵率領數十個逃跑,但是沒逃多久,就遭受到了匈奴大軍的追捕,李陵就被俘虜,日後,就投降於匈奴。

西漢將領李陵怎麼死的

李陵英名一世,卻因為一次戰敗改變自己的一生。在他戰敗之後,漢武帝本來還替他找了一個藉口,認為是李陵缺乏救援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於是,就派人去尋找李陵的殘餘部隊,給予重賞。在李陵身處匈奴境內一年以後,漢武帝派遣公孫敖將軍深入匈奴境內,希望把李陵給接回來。

悲情李陵

但是公孫敖沒有任何作為就回去了,對漢武帝説:“我聽那些俘虜們説,李陵在幫匈奴練兵,這才導致我接不回他。”聽了這個消息之後,漢武帝大怒,認為自己好心將他接回來,他卻背叛自己,替匈奴人練兵,於是,就把李陵的家族一一處死。

之後,有個人出使匈奴,李陵就跟他説:“我率領5千步兵深入敵軍,因為缺乏支援才會導致失敗,並沒有做出什麼對不起漢朝的事情,為何要殺我全家呢?”使者説:“皇帝聽説你在替匈奴人練兵。”李陵大笑一聲,説“替他們練兵的不是我,那是李緒。”李緒本來是駐守邊疆的一個都尉,但是遇到匈奴來襲,就立馬投降。

李陵聽了這個消息之後,甚為惱火,就是因為李緒,才導致自己的家人無辜被殺。在匈奴,李緒還在李陵之上,但是李陵毫不畏懼,直接派人將其殺害。單于很看重他,為了保護他,就讓他去北方躲一會,並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李陵就開始在匈奴紮根,過起了自己的生活。

日後,漢朝使臣依舊出使匈奴,跟李陵也有過幾次見面,都想勸説他回到漢朝,單絲李陵都一一拒絕。在李陵看來,回去也不過再次蒙羞罷了,還不如老死在北狄算了。

李陵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在公元前74年的時候,在匈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