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歷代皇帝開疆擴土都離不開陪伴他征戰沙場的大將,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讓他的大業得以成就,江山得以穩固。
所以在建國之後,皇帝都會對這些有功的大將們進行封賞,一來為了顯示對這些將士的重視,二來也讓他們能夠安心為自己做事。而在眾多的封賞當中,最重的封賞就要屬分封土地了。這種封賞也只有賞賜給那些立下大功,又深得皇帝信任的臣子。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位,定國號"晉"。公元280年,司馬炎滅掉了東吳,三國歸晉,司馬炎也對有功的大臣大肆封賞。有功的大臣除了加官進爵外,還都得到皇帝皇帝賞賜的京郊一處封地,讓這些功臣的子孫能世代享有富足生活。其中有個叫許狂的武將,他立下的功勞最多,他也因此深受重傷,沒有多少日子了。
由於他重病在牀,無法去朝堂之上領賞,皇帝便帶着大臣去他家裏看望他,順便對其進行封賞。
因為其戰功赫赫,皇帝就讓他在洛陽這塊寶地上隨便挑選,要知道洛陽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繁華之地了,很多大臣都非常羨慕,可是沒想到,他卻放棄了洛陽,而是選擇了涼州。他説自己多年駐守涼州,對那裏已經有了感情,所以想回到那裏去。
大臣們一聽他這話都非常詫異,認為他莫非不是病糊塗了才説出這樣神智不清的話來了嗎?要知道涼州可是邊陲之地,幾乎沒有什麼人煙,常年的風沙天氣,讓這裏幾乎成了寸草不生之地,誰都不願意到那裏去。
就連皇帝都很不理解他的做法,就算是自己對那裏有感情,但是自己的子孫後代呢?難道世世代代都要生活在那荒涼之地嗎?
果然,當司馬炎和大臣們走後,他的家裏人知道了這個事情,都特別生氣,認為他這麼做完全是不為整個家族不為子孫後代考慮,實在是糊塗之舉,讓他趕緊找到皇帝收回成命。但是他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並説出了這麼做的理由,原來在他看來,洛陽雖然富庶繁華又有好山好水,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那裏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涼州地處偏僻,環境惡劣,幾乎無人問津,在那裏定能安寧。
可是家人根本聽不進去也,只是埋怨不解,他特別堅持,也不能再説什麼,便舉家搬到了那裏。11年之後,剛剛穩定的世道,就又發生了戰亂,八王之亂髮生了,那些選擇了洛陽周邊的人們大都受到了牽連,成為了他們最先下手的對象。而涼州過於偏遠,根本沒有人想過要去那裏,就這樣許狂的後代躲過了一劫,在其他人都受到戰火之苦的時候,他們在這裏得到了安寧的生活,這個時候他們才反應過來許狂的高明的地方在哪裏。
其實他的這種選擇看起來是放棄,其實收穫的更多。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恆的。
中國歷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朝之後,再無貴族,或者説人人都是貴族。
我們失去了,一羣擁有貴族身份的人;卻產生了一片,可以傳承智慧的淨土。
人人皆可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龍,而其中關鍵就是——智慧。
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説過:“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能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
就在官場生涯中過得如魚得水,最後能夠安享晚年,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名臣,
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
,靠的就是他
不僅懂得向高人低頭,也懂得向小人避讓,這就是他的處世智慧。同時也完整的掌握了為官之道,
不僅深得皇上喜歡,還深受百姓愛戴。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着一本奇書——《智囊全集》。
曾國藩説:“每當夜深入靜時,
方翻
此書,細細品味。”
而我們清朝著名的大才子——紀曉嵐,也是對它手不釋卷,最終竟然憑着自己的記憶力,將這本書倒背如流!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説:“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正因如此,不僅曾國藩和紀曉嵐對它非常鍾愛,在之後讀過《智囊全集》的康熙,還認為它是
“國之利器”;只允許內部傳閲,不可外傳。
到了今天,智囊全集依然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我們熟知的首富王健林,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了萬達高層。讓自己的員工從古人智慧中學習職場用人訣竅,加強個人修養,增強在職場中為人處世的根本。
究竟這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能夠讓這麼多名人喜歡呢?
《智囊全集》是一部反
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