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謊言令道光皇帝決策錯誤,大清朝走上沒落之途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既不是個庸君,也是不是個昏君,也不是一生無所作為的皇帝,但為什麼道光皇帝成了清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康熙乾隆朝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嘉慶接棒二十五年後由道光續任,此時清朝已中落,但還沒進入沒落時間。在前20年中,經過八年,平定了回部首張格爾的叛亂,既展示了道光皇帝軍事才能的一面,亦在朝廷樹立了威信。
況且,道光皇帝事必親躬,勤奮自律,在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上都有一番作為,尤其樸素節儉在歷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摳門。可這樣一位勤政的皇帝,在禁煙運動中,因林則徐的謊言誤導,加至自己因循守舊,思想禁錮,致使大清朝錯過一次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機會,終至鴉片戰爭爆發,讓大清王朝這艘200多年的老船,進入不可逆轉的惡性破敗之途。
林則徐,一生廉潔,是清朝屈指可數的清官。他是虎門銷煙的總指揮,雖樹為民族英雄。但也是大清朝的官僚,他也無法逃脱中國兩千年專制制度的潛規則——説謊。
我們都知道,在皇權專制時代,謊言是維護專制統治的最重要的工具,是在專制環境下維持正常運轉的一種語言。尤其是身為官僚,謊言是一種維持身份的手段,也早已植入了大腦和血液。長期在這樣的體制下,説謊的人會從有意説謊發展到集體無意識,這是一個體制延續下去的工具。但這更是一個國家的悲劇。
而民族英雄林則徐, 也逃脱不了這個規律。他因為説謊,導致不知外部世界的皇帝道光越來越傻,最終作死引來了英軍的炮火。
鴉片戰爭,是從1840年7月英軍佔領浙江舟山開始算的。但其實在一年以前,中英之間就已經發生了一場衝突。這場衝突史稱“九龍之戰”,起因是英國人開了5艘船到了香港九龍,要求清朝提供水喝。
大家聽了可能會感覺奇怪,英國人為什麼會跑來要水喝?當然是因為英國人快渴死了。虎門銷煙後,林則徐下令,廣州、香港一帶的居民不能給英國人提供水喝,還在每個井水旁都插個牌子,用英文寫上“此井有毒”。這可把英國人坑苦了,也不知道真有毒假有毒,反正是不敢喝。
如果是清朝隊伍碰到這事,隨便拉個士兵嚐嚐就知道了,就算真有毒,一個小兵命也不值錢。但英國人幹不出這事,畢竟文明程度差距太大,他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所以英國人就這麼傻乎乎地忍着,忍了一個星期,實在忍不住了,於是來找清朝要水喝。
英國人本來就對清朝忍了很久了,因為清朝從來都把英國當孫子看,不論是外交用詞還是行為態度,都是把英國當作蠻夷小國看不起。不止是鴉片戰爭前是這樣,在這之前的一百年裏都是如此。後來又發生了一些大小事件,讓英國人深刻體會到大清政治的腐敗,自己更是遭受了很多損失。所以總的來説,鴉片戰爭的爆發,絕對不是某一個事件引起的,而是長期以來兩個國家的巨大的文明差距帶來的結果。
英國人來要水喝,大清朝表示,我們要討論一下。英國商務監督叫義律(Elliot),義律説如果下午兩點半還沒答覆,我們就擊沉眼前出現的任何中國船隻。
大清當然沒有答覆,因為大清根本不怕英國人開火。大清就不信一個海外小國有多牛逼,我泱泱天朝一統天下,你們這些黃毛洋人只有跪舔的份。這不是我亂説的,不論是清朝皇帝的言論還是從各級地方官員的言論,到處都透露着這樣的愚蠢與傲慢。推薦:天天在電視上露面的幾個大騙子,你應該都認識
沒辦法,英國人只好開火了,九龍之戰打響了。而關於九龍之戰的戰果,兩方的彙報差別巨大。
林則徐的這個奏章寫得很有文學色彩:“轟擊夷人多名,一時看不清楚,但見夷人急放杉板,下海撈救。”
還有幾句是這麼説的:據下級彙報,夷人戰死17人,屍首就近掩埋,而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據漁船彙報,夷人紛紛落水,海上漂浮夷帽數頂。
林則徐總結:這一戰,我軍戰死2人,受傷4人,戰船磨了點皮。擊翻英船1艘,擊斃英人17名,大勝。
從奏章裏看,英國人死傷慘重,但是屍體呢,一個沒有,因為都紛紛落水了,沒落水的也就近掩埋了。一句話,戰果非常輝煌,證據暫時沒有。
而英方的記載是怎樣的呢。英方沒有説清軍的具體損失,可能沒有調查清楚,只説了自己受傷的人數。
根據史料記載,九龍之戰,英軍並無陣亡,只有四人受傷。
至於誰真誰假,大家按常識判斷即可。我們只用明白幾個問題:大清和英國,究竟誰才會撒謊?誰才有必要去撒謊?誰撒謊才能成功?
兩個月後,中英又發生了第二次熱身賽,穿鼻之戰。林則徐的奏章還是這麼寫的:夷人紛紛滾跌入海,收軍之後,撈到夷帽21頂,其中兩頂是夷官所戴,還捕獲夷鞋數只。
和上次一樣,戰果輝煌,證據是21頂夷帽和數只夷鞋。
而根據史料記載,穿鼻海戰,英軍無人傷亡,清兵死亡15人,水師29艘戰艦戰損。
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精日反日都該看看
穿鼻海戰後,中英還有六次小的衝突,林則徐一律上奏説,我方大獲全勝。
而謊報戰果的危害,馬上就表現出來了。不管是林則徐自己誇大的戰果,還是被下屬欺騙,或者是一個願意騙、一個願意信,總之這些奏章都讓道光看到了。
道光看到這些奏章,心情激動,對林則徐説:“我天朝士兵這麼厲害,夷人必然害怕了,準備投降了。我們既然已經教訓了他們一頓,為什麼不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自信爆棚的道光,馬上給林則徐下了一道令:英國人既然這麼不聽話,還跟他們扯什麼扯,永遠斷絕貿易。
所以道光也不是天生就傻,他的傻是被一次次的欺騙給培養出來的:我大清軍隊既然這麼猛,只要好好教訓英國人,再閉關鎖國起來,天朝上國的好日子就回來了。
當時,英國對中國出口了大量的鴉片,中國完全處於嚴重的貿易逆差狀態,流動在社會上的銀子大量地流到英國。所以清朝政府甚至鼓勵農民種植鴉片,用中國本土的鴉片,驅逐外來的洋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的禁煙運動中就是把英國人的鴉片全部銷燬,所有的大煙館只准買中國的土質鴉片!所以道光認為,斷絕貿易可以讓大清朝的銀子不再外流。
英國人也很憤怒,為什麼只銷毀我的鴉片!而你們自己卻在買賣!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很傲慢,對於英國的抗議根本給予藐視,自認為我堂堂大清帝國怎麼會懼怕你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蠻夷小國!所以,最初,英國自己也沒有信心打敗大清朝,連議會都堅決不同意和中國開戰!只是,當時的清政府對英國的鄙視的態度讓很多英國人感到氣憤,出於要出一口惡氣的動力驅動,英國的下議院終於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決定出兵
所以,中國和英國在1840年爆發的戰爭,最大的原因是貿易逆差,英國常稱是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
道光皇帝壓根就沒正眼瞧過西方列強,道光的聖旨加快了鴉片戰爭的到來,大清王朝的滅亡也是道光一道聖旨註定的。對道光的江山來説,這是壞事。但對那時深陷愚昧的中國來説,早點被打,早點解脱,未免不是好事。
到了鴉片戰爭真正打起來了,打過一次次敗仗之後,才明白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有多大,差的不是一個時代。正是鴉片戰爭打醒了中國人,加速了大清朝的滅亡,而道光則成為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這是道光個人的恥辱,也成為歷史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