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生意”,在線教育不應成為斂財工具

教育不是“生意”,在線教育不應成為斂財工具

寒假期間,各大在線教育機構紛紛開啓“搶人”模式,不少機構以低價為噱頭引家長“入網”。在聲勢浩大的宣傳中,上課的都是“名師”,效果都是“提分明顯”,幫助孩子“實現假期彎道超車”。但實際上,不少機構的老師資質存疑,課程質量良莠不齊,一些老師無心授課,而是一門心思做銷售。(2月22日 《人民日報》)

在線教育機構的野蠻生長和無序競爭,把教育變成一門“生意”,把教育者變成“銷售者”,這不僅是行業發展的畸形,更突破了社會底線。教育乃百年大計,勿讓教育成為斂財的工具。

重品牌營銷而輕課程研發,本末倒置的行為暴露出了在線教育機構利益至上的本質。據媒體報道,“跟誰學”在線教育機構2020年第三季度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0.56億元,而研發費用僅為2.2億元,營銷費用是研發費用的9.3倍。除了線上線下鋪天蓋地的廣告,這種發展模式也讓授課者成為了銷售者,機構中評判老師能力高低的標準不再是授課的好與壞,而是售課的多與少。機構老師甚至不用持證即可上崗,沒有嚴格的專業限制,也沒有過硬的學歷要求,這樣低的職業准入門檻,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對學生極不負責,讓我們不禁發問:在線教育機構做的到底是教育,還是生意?

並且,在線教育機構的強勢營銷策略,容易加劇家長們的“教育焦慮”。當下,無論是電梯內、電視中還是手機裏,在線教育的廣告無處不在。機構為了獲得家長關注,製作的廣告內容多是針對孩子教育競爭的痛點,煽動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而為焦慮情緒買單的則是儘管有減負政策卻依然“越減越負”的學生。若是通過在機構的學習讓學生有所收穫,倒也無可厚非,但當下在線教育機構如此本末倒置的發展模式,很難讓人不去為其教育質量打上一個問號。被在線教育機構加劇的教育焦慮,機構本身無法用行動去解決,又該何處安放?

教育不是“生意”,在線教育不應成為企業斂財的工具。對於在線教育行業無序競爭、野蠻生長的現狀,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在線教育機構資質和內容上的監管,規範現有在線教育市場,全力保護學生和家長的合理權益;在線教育行業內部也應加強自律,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這才是行業發展的長遠之計。

文/徐韻寧(重慶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徐韻寧

編輯:陳乘

【來源:紅網_紅辣椒評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7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不是“生意”,在線教育不應成為斂財工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