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道婆的成就 黃道婆是我國元代著名的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經典

黃道婆的成就

時至今日,“黃道婆”這個名字歷經幾百年始終銘記在世人腦海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作為後世為何始終懷念這個女性,究竟黃道婆的成就有哪些,她從黎族學成歸家以後,是怎樣帶着先進的紡織技藝改變着當地的生活延續至今的?

黃道婆在織布

談到黃道婆的成就,主要是她給江南滬地引入了棉花種植以及棉紡織手工藝,這是我國首次也是獨有的一次手工業變革帷幕,極大的拉動了生產力的突飛猛進,撼動了整個中華大地。

一方面,黃道婆從黎族引進了棉花種植,這也就給棉紡織帶來了原材料,當時的上海地區從未有過棉花種植,黃道婆突破了地理、氣候等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與顧慮,將整套種植技術引入並且保存了下來,直至如今都完好無缺。

有了原材料還不夠,談到紡織工序,黃道婆不但傳承了黎族先進的技術、熟悉黎族的工具將之引進,此外,她還在黎族現有的基礎上,與上海實地的生產現狀相結合,不斷革新、改進,創造出一大批新的更先進、更實用的工具。她發明了軋棉機,可以使棉花脱籽,不再需要手工一粒一粒剝,又省力又幹淨;她還發明瞭彈棉機,彈出來的棉花又松又快捷;並且發明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能同時紡三根紗;並且創造了“錯紗配色”,織成的布花紋圖案甚是美觀,舉世聞名。

黃道婆的成就難以用三言兩語來形容,她讓普通人家脱下厚重、粗糙的麻布,穿上了舒服美觀的棉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水平都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變革。

黃道婆是哪個朝代

黃道婆以其精湛的紡織技藝而聞名於世,但是極少有人瞭解到其他關於黃道婆的信息,甚至連黃道婆是哪個朝代都不清楚,那麼真正歷史上的黃道婆究竟怎樣一位傑出的女性人物呢?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出生在松江烏泥涇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彙的華涇鎮,照現在來説也算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了。但當時正是烽火連天的朝代,上海作為富庶之地也難以倖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麼黃道婆是生活在哪個朝代才有這戰火連天的狀況,而後世又流傳着哪些關於黃道婆的事蹟呢?

黃道婆是中國卓越的紡織專家,為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非同尋常的貢獻,不僅提高了棉紡織工具的可操作性,還大大加強了布料花紋的可觀賞性,所織的布花紋生動鮮豔。黃道婆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肯幹、無私分享的傑出代表,深厚後世的愛戴。但是很多人只知黃道婆之名,卻不知其他關於黃道婆的信息,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位偉大女性的生平,不知道她是哪個民族的人,也不知道黃道婆是哪個朝代。其實黃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死在元朝時期,是宋末元初的漢族人。

黃道婆被譽為元代紡織革新第一人,也被稱作黃婆,於元貞年間赴海南學習紡織。元至元三年為黃道婆設立祠院,於清代的時候被稱作“布祖”,1957年她的家鄉上海為她建立了紀念墓園與紀念碑。

黃道婆發明了什麼

黃道婆自從進入黎族以後,憑藉自己的聰明與勤奮,很快就熟悉了所有的紡織工序與工具,因此回到自己的故土後,她將先進的技術帶給鄉親們,除此之外,她不僅傳承了優秀的紡織技藝,她還是個發明家,那麼黃道婆發明了什麼呢?

黃道婆發明的紡織機

一方面,她全面改革了棉紡織工具,比如帶來了新的剝棉花擀籽法,她教婦女們吧籽棉放在石板上,用小鐵棍來攆,這樣就不必再用手一顆一顆地剝籽棉,一次性就能有個六七個,方便多了。但黃道婆並沒有因此就滿足,她不斷尋求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某天她突然想到腳踏車的原理,心中豁然開朗,經過幾天琢磨後,她造出了一台軋棉機,一人喂棉,兩人搖柄,棉絮與棉籽被快速分離到兩側,又快捷又省力,鄉親們都開心極了。

除此之外,黃道婆還改進了彈棉花的工具,她加長弓身,弓弦以繩代線,用棒椎代替手指來擊弦,這樣彈出來的棉花又松又幹淨。還有紡紗工具,她造出了三錠腳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紗,是當時全球最為先進的紡車,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發明。關於織布方面,黃道婆發明了什麼呢?我們如今能穿上用上各式各樣的花布料全都要得益於她的革新。她將我國傳統的絲織技術與崖州被的織法相結合,研究出配色、織染等工序,最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花紋圖案,豔麗如畫,聞名全國。


黃道婆原名

很多在歷史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大家都只會銘記她的綽號,或是根據她的成就來進行命名的一些稱呼,如此以來,常常是與生俱來的姓名卻反而容易被世人所遺忘。那麼有卓越成就黃道婆的原名是什麼,究竟有幾人知道呢?下面聽小編一一給你分析。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難道她姓黃,名道婆?其實不然,翻閲已有的資料,並沒有找到關於黃道婆原名的相關資料,只是人們又會叫她黃婆,或者是黃母。從這點看來,黃道婆的姓氏可以確定了,她姓黃。那麼道婆又是怎麼來的呢。

據傳,年少的黃道婆,親人都在戰亂中相繼死去,丟下小黃道婆一個人孤苦無依,小黃道婆為了生活給人當童養媳,但面對非人的虐待,小黃道婆出逃了。跑到她夢寐的擁有先進紡織技術的海南一帶,跟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生活在一起,並學習她們的紡織技術。

因為流落異鄉,也沒個落腳的地方,黎族的兄弟姐妹就讓她藉助在當地的道觀了,一住就是二三十年,所以才有道這個稱呼。那麼婆就更簡單了。黃道婆離開家鄉的時候一片戰亂,後來南宋覆滅,元朝改變了統治策略,黃道婆又一心想着家鄉落後的紡織技術,便不捨的離開了黎族姐妹,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紡織技術貢獻一份力,那個時候的黃道婆已年老,人們用婆來叫她剛好。黃道婆就是這麼來的。

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

中國古代歷來傳承着男耕女織的社會結構,這種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持續到元代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女性紡織業的形式與內容卻因為一個女性人物而發生着悄然的改變,這個人就是黃道婆。

黃道婆教授鄉親新紡織技術

古時候,原本只有絲紡織與麻紡織,富貴人家通常穿順滑輕薄的絲綢,而它昂貴的價格對尋常百姓而言則是完全無力負擔的,因此大多數人民只能穿又糙又重還不透氣的麻布,穿在身上十分難受,而如今我們能穿上舒適的棉布,則是得益於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造福於大眾,使元大婦女的麻紡織逐漸轉變為棉紡織,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邁進了一大步。

當年的黃道婆從夫家逃出,來到遙遠的海南學習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她勤奮刻苦,熟悉了所有工具,織布如梭,最終回到故土。老年的她將學到的手藝交給鄉親婦女們,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革紡織工具,製造了新型的擀、彈、紡、織眾工具,革新了滬地棉紡織的舊貌。

首先,黃道婆創造了新的擀籽法,使婦女不用辛苦地用手指一粒一粒剝,而是借用小鐵棍,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後來,為了使擀籽能夠更快一些,她借用腳踏車原理,製造了軋棉機。此外,她還將一尺長的小弓加為四尺多,弓弦以繩替弦,不再用手指撥絃,而是用棒椎擊,彈起棉花來又快又松,還十分乾淨。還有三錠腳紡車、織布機以及染色工藝,等等諸多方面都幸虧了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使整個社會的棉紡織面貌煥然一新。

黃道婆哪裏人

黃道婆,被稱為布藝的始祖。那麼這麼偉大的一個女人出生在哪,到底怎樣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這麼好的人才,俗話説得好,山清水秀出人才,而黃道婆就生在人傑地靈的海濱地區。她出生在松江府烏泥涇鎮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彙的華涇鎮,照現在來説也算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了。

黃道婆書籍封面

黃道婆出生的時候,中國還是處在南宋時期,備受侵略,人們生活困苦,名不聊生。小黃道婆就是在這個時候降生在長江之濱,年少的她,因為戰亂,親人都相繼離她而去,留她一人在世上孤苦無依。但是小黃道婆很努力,也很勤奮,跟着周圍的相親努力勞作。下田,剝棉花籽,彈棉花,織布等能幹的,小黃道婆都努力學着去幹。但是由於年紀太小,經驗也不足,彈出來的棉花,織出來的布哪趕得上那些成年人。

在那個年代,成年的婦女即使有手藝也很難養活自己,更何況年僅十幾歲的黃道婆,沒辦法,黃道婆就只有去到富人家給他們當童養媳,每天做牛做馬的伺候一大家子人。那個時候的黃道婆已經深深的喜歡上紡織,整日有空就鑽研,但那個時候長江之濱的技術並不發達,小黃道婆也只能自己瞎鑽研。

後來由於難以忍受婆家的虐待,黃道婆出逃了。逃到了紡織業發達的黎族的部落,在那裏學到了很多技術,並且還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改進,對以後推動家鄉的紡織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黃道婆在黎族少數地區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以算那裏的一份子,但追本溯源,她的根還是在長江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