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石碑發現古怪文字,困擾西方學者20年,卻被漢語學家破譯
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裏,收藏着一方殘缺不全的古埃及石碑,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是英國重點保護的鎮館之寶。
1799年8月,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意外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挖出了一塊黑色玄武岩石碑斷片,上面刻寫着三種稀奇古怪的文字,拿破崙下令將石碑運往開羅供學者研究,但因無人釋讀,無法得知石碑內容。
1801年,法軍被英軍擊敗,按照協議,法國將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所有文物無條件移交給英國,自此,這塊古埃及時期的石碑就成為了英國的戰利品,被大英博物館所收藏。
當時一位名叫斯蒂芬·韋斯頓的英國學者發現,石碑最下方的文字為古希臘文,他首先將古希臘文翻譯成英文,世人才弄明白了這塊石碑所寫內容。
原來,這塊石碑是公元前198年埃及的祭祀為13歲的法老托勒密五世刻寫的頌詞公告,托勒密五世繼位後修葺神廟,減免神廟拖欠的税款,因此,為了感謝法老的恩德,古埃及的祭司們在他登基一週年時刻下了這方石碑。
由於托勒密王朝是古希臘人建立的外來王朝,所以當時的文書往往會用3種文字進行書寫:王室使用的古希臘文、祭祀神明的聖書體(象形文字)、平民使用的世俗體(草書),既然石碑下方是古希臘文,那麼毫無疑問,石碑上方所刻的就是內容完全相同的古埃及文字。
眾所周知,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經失傳一千多年,沒有人能釋讀,但偏偏古埃及的文物都用的是象形文字,如今挖出這麼一塊有古希臘文對照的石碑,將有助於考古學家破譯古埃及文字規律,以重新釋讀這種失傳已久的文字。
不過,由於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且最關鍵的刻寫象形文字的部分還缺了一塊,所以,從1802年開始,英、德、意等西方眾多知名學者都曾試圖破譯羅塞塔石碑奧秘,可惜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這個人就是法國曆史學家、語言學家讓-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年商博良出生在法國一位書商之家,受家庭環境薰陶,商博良從小就對語言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6歲時就已經精通拉丁文、古希臘文以及漢語。
而漢字恰恰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從象形文字延續至今而沒有失傳的文字系統。所以,當商博良拿到羅塞塔石碑拓文時,他發現古埃及文字跟漢語的表音字存在某種共通之處,也就是説,古埃及象形文字有一部分偏旁部首並不是用來表意的,而是表音的。
舉個例子:“蛛”字的偏旁部首“朱”既是對蜘蛛這種生物的外形刻畫,又同時表示讀音,這跟歐洲的語言系統完全不同,所以,歐洲學者對埃及象形文字破譯了20年之久也未能參透其中奧秘。
而商博良因為精通漢語,所以,他將漢字的這一特點套用在了古埃及文字上,成功破譯了羅塞塔石碑,並編寫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臘文的對照表。而這一對照表也成為西方學者研究和釋讀古埃及壁畫、石碑上的文字的重要工具。
商博良破譯古埃及文字的這一事件,被譽為埃及學誕生的標誌,商博良本人也被稱為“埃及學之父”。而“羅塞塔”一詞也成為歐洲彗星探測器的名字,寓意開創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