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是誰把楊家將最終逼入絕境?
歷史揭秘:是誰把楊家將最終逼入絕境?
一部楊家將,寫盡了以楊業為首的楊家父子忠心為國、智勇雙全、膽略過人的光輝一生。戰場上偉大的將軍,總是需要勢均力敵的對手,在相互碰撞的火花中,迸發出雙方的武藝膽識。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在小説演義中,把楊家將最終逼入絕境的,都是遼朝名將耶律斜軫。
耶律是契丹的國姓,耶律斜軫的祖父耶律曷魯是契丹的建立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同族兄弟,耶律斜軫可謂是標準的根正苗紅。遼朝在繼承某些漢族王朝體制的基礎上,也結合契丹民族的文化,保留了大量本族固有的事物與活動。一些官位不高或是沒有官位的契丹人,仍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單靠國家的社會保障還難以過日子。或是由於恃才傲物,覺得如此小事不值得親自動手;或是出身貴族,身上還帶有一些嬌驕之氣;或是少不經事,心浮氣躁,耶律斜軫對待勞動生產十分懈怠。久而久之,不老實本分、不安分守己、不勤於勞動這樣的帽子就戴到了耶律斜軫的頭上。
統和初年,遼景宗去世,年幼的遼聖宗繼位,蕭太后臨朝稱制,主管朝政。耶律斜軫作為太后的親戚,更受重用。一日,宮中都是一些宗室大臣和太后孃家的人,蕭太后傷感地説道:“先皇壯年早逝,留下我們孤兒寡母,皇上年幼,朝事千頭萬緒,大臣人心各異,可叫我們如何是好?”耶律斜軫當即表態:“外面對宋朝的事,有我和休哥,太后不必擔心。這裏都是先皇時的老臣和太后您的臣子,我倒要看看誰敢有二心!”在耶律斜軫和一批宗室大臣的強力支持下,確立了蕭太后臨朝聽政的地位與權威。
話説宋太祖已經在南征北戰中平定了南方和西南,宋太宗若是想超越哥哥的功績,只剩下對契丹開戰、奪回燕雲十六州這一條路。高梁河之戰更使得宋太宗迫不及待地打算報這一箭之仇,以找回面子。當他得知遼景宗去世,契丹由蕭太后臨朝主政的消息後,輕蔑地説道:“一個女人家,能有多大見識呢!正是進兵的好時機。”此次大規模北伐,宋太宗精鋭盡出,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大軍分為左中右三路。三路的統帥都是開國名將。特別是左路軍,除了主帥潘美外,號稱“楊無敵”的楊繼業也正是在這一路。左路軍從山西的抗遼前線直接出兵,進展最為迅速,攻勢最為猛烈,宋太宗把最大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這一路。
宋軍出兵後,取得了一些戰果。曹彬的中路大軍穩紮穩打,步步推進,逐漸逼近幽州,而潘美、楊繼業的左路軍更是連戰連捷,已經攻克了雲州。對於此次宋朝的大規模的北伐,遼朝上上下下在心理上是準備不足的,因此從情報的預判和初步的應對上來看,雜亂無章,毫無建樹。有的將領匆匆領兵應敵,結果損兵折將;有的守將死守城池,卻無力抵擋宋軍的鋒芒;甚至匆匆逃跑或就地投降的也大有人在。直到潘美攻克雲州後,遼朝內部才完成了兵馬的調集,逐漸開始反擊。
前線作戰的總指揮是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依舊是在高梁河之戰中大破宋軍的原班人馬。耶律休哥坐鎮幽州,迎戰宋朝中路主帥曹彬;耶律斜軫主持西南防線,直接面對潘美、楊繼業;耶律沙率軍作為遊動部隊,或騷擾,或襲擊,或誘敵。
耶律休哥以襲擾和夜襲的方式,斷了宋軍中路曹彬的糧道,曹彬擔心糧草不濟,於是移兵後撤,護衞軍需糧草。宋太宗接到曹彬後撤的奏報,急得飯都沒有吃完,急忙下令曹彬繼續前進,決不可放棄目前的大好局面。曹彬部沿着走過的道路,又興兵向前,這時,遼軍主力已經到達幽州,宋太宗就算再不情願,也只得下令讓前線的軍隊撤退了。
在西線,耶律斜軫與潘美、楊繼業的戰鬥也早已展開。按照宋軍的戰略設想,曹彬部正面進攻,直撲幽州,潘美、楊繼業則兵出雄州、代州、易州,再與曹彬在幽州城下會師,繼而兩路大軍合攻幽州。這一路兵馬將星雲集,攻勢兇猛,在三路大軍中進展最快,特別是楊繼業手下,有着當時宋朝手下為數不多的精鋭騎兵,其攻勢如潮與中路曹彬的沉穩過頭、進取不足形成強烈對比。
耶律斜軫因後續部隊尚未到達,沒有與宋軍正面大戰的資本,因此也採取了運動作戰、奔襲突擊的方式。山西北部地區是宋遼多年對峙的前線,契丹騎兵可以在一天之內直接突擊到宋朝境內。耶律斜軫決定攻其不備,趁着潘美的兵馬大舉向前,親率騎兵繞過宋軍主力,進攻宋軍後方。
此時的宋軍陣腳大亂,紛紛放棄原先已經佔領的城池。在主帥潘美的默許和監軍王侁的堅持下,宋軍沒有走最近的道路直接撤退,而是讓楊繼業冒險進兵,邊打邊撤。耶律斜軫親自佈置了與楊繼業作戰的計劃,採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將楊繼業引到狼牙村附近。遼軍幾路軍隊一同動手,楊繼業陷入重圍。宋軍的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楊繼業還在揮刀奮戰,耶律斜軫拿起遼聖宗御賜的“鐵胎弓”,一箭射中了楊繼業,接着又是幾箭流矢射中了楊繼業。兵士將楊繼業帶到耶律斜軫面前時,耶律斜軫責備楊繼業:“你與我朝爭鬥三十多年,今日被擒,有何話説?”楊繼業連稱“死罪死罪”。至於眾所周知的楊繼業在出兵前讓潘美率軍在陳家峪接應結果潘美首先撤走一事,在《遼史》中隻字未提。楊繼業被俘後,遼朝想將其招降,楊繼業不從,絕食三天後死了。另一説是楊繼業傷重不治,三天後死去。
楊繼業的“楊”音同“羊”,撤到狼牙村時,楊繼業想到“羊入狼牙”,心中一陣不快。當他想要撤出狼牙村時,遼軍發動了總攻,楊繼業也最終在狼牙村被擒。
這便是正史上“楊無敵”為國征戰、不肯歸降的真實原貌。史家有的從戰略高度上批判宋太宗好大喜功,盲目發動北伐,結果一事無成、損兵折將;有的從用人機制上指責宋太宗設立監軍一職,導致潘美不敢否定監軍王侁的錯誤建議,造成了楊繼業的兵敗;更有甚者拋出了“陰謀論”的説法,認為宋太宗擔心楊繼業是北漢降將,對其終究不肯完全信任,受意親信潘美臨陣害死楊繼業,潘美嫉賢妒能,照辦不誤。
澶淵之盟
這次作戰的大勝,在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都意義重大。從戰略全局的角度來看,此役過後,宋朝更加畏契丹如虎,對與遼軍作戰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陰影,到了十幾年後蕭太后率軍大舉南下,宋真宗和滿朝大臣們驚慌失措,有的主張投降求和,有的主張遷都逃跑,除了寇準外居然無人敢戰,等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以極其屈辱的條件換得與契丹的和平相處,滿朝君臣居然如釋重負、喜不自勝,澶淵之盟,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高梁河之戰和幽州保衞戰的軍事遺產。從戰術層面來看,契丹心目中的宋朝第一勇將“楊無敵”兵敗被擒,曹彬、潘美這樣的開國名將在遼朝的軍力面前顯得有心無力,對於宋朝的人才儲備和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損傷。對於這些種種的優勢,耶律斜軫自然稱得上是功不可沒。
耶律斜軫一生的主要功績,主要體現在對宋作戰的過程中。作為戰敗者的楊繼業在死後千古留名,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但作為勝利者的耶律斜軫,則顯得有些暗淡了。耶律斜軫去世時,蕭太后親自主持葬禮,賜予棺木,聲淚俱下地稱耶律斜軫為“久經考驗的契丹勇士”、“大遼軍隊的優秀將領”。《遼史》中毫不吝嗇地稱耶律斜軫“雖配古名將,無愧矣”。
正是:古來多名將,山西作戰場。
秦者武安君,長平迫敵降。
斗轉斯人逝,燕趙暮風涼。
契丹有勇士,功成名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