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本來可以不用殉國,結果白白痛失兩次機會,落得國破家亡
崇禎可以説是明朝末期最為勤苦的皇帝,早年的時候自己的親生母親被父親杖殺,自己轉由庶母管教,幼年生活並不幸福,內心深處十分軟弱,不過他在學習方面卻很刻苦,琴棋書畫也多擅長,本來做一個閒散的王爺的人,因為自己的皇帝哥哥的突然離世,突如其來的皇位讓他備受壓力。
崇禎為了能夠不負眾望,在皇位上勤勤懇懇,就連身體多有不適,臨時取消早朝,因為羣臣的批評還要自我檢討。內心極度的不自信和多疑是崇禎當不好皇帝的最大要害,雖然他讓明朝曾經有過短暫的中興之態,卻也無法挽救明朝最後的末路。
崇禎在臨死之前曾説過,自己無臉面對宗族,朝中文臣可殺盡,但勿擾陵園,勿傷我百姓。崇禎在最後才明白自己朝中的文臣皆非忠良,口口聲聲與國共存亡的大臣,最後在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卻個個穿青衣當道,就怕被闖王識破殺掉。
崇禎就是因為這羣所謂的“忠心大臣”,錯失了兩次可以挽救明朝的機會,第一次是李自成已經攻至山西,北京的城破之日馬上就要逼近,這時明朝的社會活動家,李明睿向崇禎提出王朝南遷,這樣可以保存一部分的勢力,不然城破之日就是國王之時,但崇禎在與眾臣商討之時,大臣卻無一人附和,還有人説要賜殺李明睿,説他此舉不安民心。
崇禎一時之間便猶豫沒有南遷,等到李自成打到庸關的時候,崇禎將南遷之事提上行程時,明軍的部隊已經被消化,沒有了南遷的能力。第二次機會是李自成曾經派人與崇禎商量,只要崇禎封自己為西北王,並給100萬兩軍費,並保持他的軍隊執行力,李自成願意服臣。
但是當時的朝中大臣卻沒贊成此事,本來在商議李自成議和之事,結果每個人卻在高聲喊口號願與國共存,這次商量的結果自然是失敗告終。文臣不願意南遷,是因為自己的勢力盤踞都在北京,若是南遷成功,誰是朝中重任就不一定了,百年的家族利益都在北京,南遷沒有成功的把握,反而會讓自己失去利勢。是否同意李自成臣服,也是同樣的道理,兩次機會都因為大臣而白白流失,最後國破家亡,崇禎只能最後悔於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