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德國未依靠殖民地,卻打敗拿破崙三世,它是如何實現崛起的?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大國的崛起絕非一朝一夕,它有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並且這個過程規劃得十分周密。並且每個國家的崛起和發展之路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都有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借鑑,因為有些東西是一樣的,比如立足經濟,發展教育,吸引投資和人才等。我們先看一看一些國家的發家史。

如中國有着廣袤的市場和較為廉價的勞動力,曾經改革開放吸引一大批的海外投資,阿根廷有着廣袤的潘帕斯草原,非常適合畜牧業發展,所以將牛羊肉製品銷往歐洲地區,澳大利稱為羊背上的國家和煤車上的國家所以靠着出口羊毛製品和煤炭發家,瑞士永葆中立,地緣政治和諧,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德國不可否認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

德國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和北非地區,曾經的歐洲霸主也都紛紛倒在德國的戰車之下,要知道德國的發展要比英國,法國,西班牙晚得多,但是德國發展起來的速度相比他們卻堪稱是最快的。我們都知道一戰和二戰爆發的深層原因是經濟政治的不平衡,導致利益分配不均。

因為德國成為世界大國雖然很早就規劃,但是具體顯現出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可是這時世界範圍的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英國是最多的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它已經有衰弱的趨勢,可是它靠着廣袤的殖民地依然可以傾銷商品和運回原材料。

德國只有喀麥隆,薩摩亞以及太平洋幾個貧瘠的島嶼,雖然有着發達的工業基礎,而且這時它很多企業和品牌都已經建立起來,比如阿迪達斯,奔馳,寶馬,西門子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的,但是沒有市場,更缺乏一定的原料,於是挑起了戰爭,最終也有着不俗的戰績。那為何它沒有那麼多殖民地,依然還能崛起?

首先經濟的統一推動政治的統一,德國前期的不強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分裂,大約有60多個邦國,這些邦國有着高度的自治,而且互相之間有着高額的關税,這就使得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加閉塞困難,所以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必須通過經濟推動政治的發展,所以經過一番努力建立起關税聯盟,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各邦國之間的聯繫加深。

再者重視教育,發展人才,其實這也是日本的一個戰後的一個崛起之路。德國毛奇元帥説過我們的勝利早在小學課堂就決定了,德國非常重視普通教育和精英教育,德意志統一時入學率就已經達到97%,而且在加大普通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精英教育也是不落其後,建立了很多知名大學以及科研基地,這些都為後來提供寶貴的人才輸出,所以二戰時期德國軍工企業發達這也是有原因的。

還有統治者的睿智和進取,當普魯士還在為曾經的失敗向法國提供賠款時,普魯士的國王拿出家底建立大學,全力支持國家的教育,還有鐵血宰相俾斯曼他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對外則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當法國人還在躺在曾經的榮耀之時,德國正在一點點地超越他,所以拿破崙三世説此次只是去柏林散步,而1870年他則被生擒,德國在凡爾賽宮宣佈統一,血洗恥辱。

而我們反觀擁有着廣袤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他們作為昔日的霸主,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但是前期確實投入太多,蒸汽機被認為拉動國家發展的動力火車,所以沒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時沒有更新換代或者認識不足,以至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慢了德國一步。

而且廣袤的土地使他們積累了無數的財富和榮耀,這使得很多人和拿破崙三世一樣盲目自大,沒有危機意識,更沒有進取精神。並且一定意義上殖民地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他們帶去產品的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促進殖民地的啓蒙,而隨之迎來的便是殖民地的反抗,所以他們不得不去分出兵力去鎮壓。

總結

即便如今德國在工業和品牌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縱觀德國的發展史你會發現德國的崛起是必然的並非偶然,即便沒有殖民地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