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臨近,不少家庭里正在上演“補作業大戰”。記者調查發現,閲讀、體育、實踐等一些主打“自由式”的作業,學生做起來並不輕鬆,只能家長上手幫忙。有家長説,作業減負被打了折扣。對此,專家表示,學校和老師設計作業不能本末倒置,無形中給學生增加負擔。
資料圖(圖文無關)新華社供圖
一個寒假要讀十幾本書
“一年級的孩子,一個假期怎麼能讀完十幾本書?”馬女士的兒子剛上小學,這個寒假,她收到了語文老師開出的必讀書單,要求寫讀後感,“十幾本書,每本都和課本差不多厚,一年級的孩子也沒掌握多少漢字,還要我和他爸帶着讀。”整個寒假,一家人連出門旅遊都得帶上課外書,馬女士還要幫着孩子補讀後感。“過個寒假,家長和孩子都累。”她説,孩子只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書,感受不到閲讀的樂趣,“孩子完不成的讀後感,我們寫好他照着寫,也不會對他的寫作有什麼幫助。”
“上學時最煩的就是寫讀後感,沒想到當了父母還是躲不過。”郭先生的兒子今年上四年級,他也有類似的煩惱,“學校佈置寒假作業挺用心,還設計了好看的閲讀卡,讓孩子用手抄報的形式寫不少於5本書的讀後感。可是孩子沒什麼耐心,最後還是我來忙活。”記者採訪了十餘名中小學生家長,各類“花哨”的讀後感被吐槽得最多。
體育要做手抄報
有不少學校列出了寒假運動項目清單,要求學生在假期時堅持體育鍛煉。陳先生是一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令他感到不解的是,這次孩子的體育作業還增加了“筆頭”內容——做一張手抄報,介紹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
“學校讓每天運動打卡,我們都特別支持,但是體育也做手抄報,我不能理解。”陳先生説,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就把這難題推給了家長,“現在都要給作業減負,這作業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在‘玩’,但是做起來也不輕鬆。”
專家:給學生更多選擇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認為,越來越“花哨”的假期作業,是學校和老師在“雙減”政策出台後,對作業進行的改革嘗試——隨着教育理念的變化,作業不再侷限於書面,有更多綜合實踐的內容,“但是在留作業時也不能本末倒置,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負擔。”
學生和家長為何頻頻喊累?薛海平説,假期作業的作用,除了鞏固複習已學知識點,更多的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老師應該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意個體的興趣和差異,在作業中給學生更多選擇,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幫助學生平衡假期中的生活和學習。
“比如不少學校在寒假作業中要求學生體驗新春民俗文化,學生就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逛廟會、旅行等多種方式完成。”他補充,學校要求的作業呈現形式也不應侷限於手抄報,還有繪畫、拍視頻、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作業,作業將不再成為“負擔”。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李祺瑤 實習記者 何蕊
流程編輯:u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