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作靠模板,文本鑑賞翻教輔,古文分析玩套路……在現實課堂中,語文教育“怪象”不少。功利、刻板是當下許多家長、專家對語文教育的印象。如何讓語文教育不落入八股化的窠臼,在保持鮮活與生氣的同時,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並陶冶文學藝術情操,已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1
功利化教學遭詬病
如今,在語文教學中,古文賞析、現代文閲讀、作文等題型答題都不乏定式套路。以作文為例,模板化的起承轉合,讓學生練習堆砌形容詞、生造排比句、編造“名人名言”以刻意拔高作文立意,且內容高度同質;閲讀理解中,一句話被“掰”碎了逐字解讀,文本被過度分析,甚至架空文章本意。
“教參式”教學,“按點給分”“依綱判斷”,用題海戰術“包圍”語文教學,已成通行手段。“孩子每天做各種習題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感覺收穫不大,學語文的積極性也不高。”一位家長説。
小學生在開學第一課上閲讀語文教材 楊韜 攝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周小蓬認為,語文教育對學生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唯分數、唯升學的浮躁心態讓部分教師對語文的理解限於表層的學科知識傳遞,導致教學內容缺失了對學生語言美的培養。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表示,人文學科本來就沒有“精確”的標準答案,只顧訓練答題套路,會限制學生的思維。
在採訪中,一些學生提到了他們心中的語文教師典範——電影《死亡詩社》中的文學教師基汀。電影中,基汀鼓勵學生們以發散性思維獨立思考求索。這些情節固然經過藝術化的加工,但它向人們展示了一種美好的期望:好的語文老師不僅能講知識點、考背誦,更能做學生的領路人,讓學生愛上文學。
2
過度活動化也偏頗
採訪中,一些一線教師也對過度人文化的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搞舞台劇、詩朗誦,語文教學花樣百出,固然讓學生們興致很高,但學生的基本讀寫能力反而下降了。
“只要能搞活動,學生們就特積極,可一聽到抄寫和背誦古文,默寫字詞詩句,做閲讀、寫作訓練,學生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樣。”來自中部某省的一位初中語文教師説,學生懶於經歷痛苦但必要的積累過程,有的經過幾年語文學習仍然缺乏基本的概括闡釋能力,甚至拼音、字形、語法都未熟練掌握。
“如果基本功差,就別提培養文學愛好了。”一位教師告訴半月談記者,之前學校嘗試搞教學改革,剛減了抄寫類和背誦類作業沒多久,她就遇到了“兩多”困境:一是家庭作業里老師認不出的字越來越多,二是字詞默寫裏學生畫的圈越來越多。
“語文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給學生打好文字功底的基礎,使其能熟練使用文字語言工具。”武漢市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潘若蘭説,語文的教學設計和考評不能由着學生的喜好來,語文教育中有需要“痛苦學習”的地方。
語文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 曹禕銘 攝
3
“放風箏”理念或可借鑑
“既要通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有效的評價考核收住學生的心,給學生打好穩固基礎,又要讓語文教學走進現實生活、涵養學生情懷,做到張弛有度。”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語文科組長楚雲説,語文教育呼喚“放風箏”的理念,即在確保風箏線不斷的基礎上,再讓線放得長一點。
讓“風箏”有足夠廣闊的天空翱翔,但線應當始終把握在手裏。在這方面,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做了有意義的探索。該校在教學中一不弱化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培養,二不弱化分數考評的價值意義,同時對評分方式、評分標準進行精心打磨和優化。
福州教育研究院高級教師何捷(左)在三明市大田縣實驗小學展示語文教學示範課 彭張青 攝
“常規的語文卷面考試成績佔總成績的60%,是大頭。這就讓學生決不可忽視對基本功的練習。”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曾一鳴説,學校還推動語文考試評分方式多元化,將課堂表現、活動參與情況納入考評範圍。比如在高一、高二的語文課堂的前5分鐘安排課前演講環節,學生以書評、時評為主題作答,既鍛鍊了學生的思考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又豐富了課堂內容。
“不妖魔化考試,不歪曲考試的合理價值,同時在考察過程中納入多元評價體系,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用實踐豐富課堂的內容。”楚雲説,如此方能釋放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