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可能會聯想到“淝水之戰”或是“赤壁之戰”。不過要是論兩軍人數懸殊程度,唐朝初年李世民與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更是堪稱經典。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當時還是唐朝秦王的李世民率軍討伐割據洛陽一帶的鄭國王世充勢力。經過一段時間交鋒,王世充的鄭軍節節敗退,眼看洛陽難以自保。為了活下去,王世充不得不放低姿態,向自己昔日的仇家竇建德發出求救信。
竇建德是隋末唐初夏國政權建立者,他雄踞河北,擁兵數十萬,其實力僅次於唐朝。所以當他收到王世充的請求後,要不要發兵施以援手的難題就擺到了他的面前。作為仇家,竇建德巴不得看到王世充趁早完蛋,可如果坐視王世充被李唐所滅,那他將來就要面對一個更強大、更可怕的對手。
就在竇建德猶豫不決之際,他手下一位叫劉彬的大臣對時局作出了一番很透徹的分析,劉彬説:“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如今唐起兵攻鄭,從秋到冬,唐軍日漸增多,鄭國地域日益縮小,唐強鄭弱,勢必不能支撐,鄭滅亡,夏也不能單獨存立了。不如放棄仇怨,發兵救鄭,夏從外襲擊,鄭自內反攻,一定能打敗唐軍。唐軍退兵後,再慢慢觀察形勢變化,如果鄭可取就取鄭,合併兩國的兵力,趁唐軍疲勞,可以奪取天下!”
在聽完劉彬的建議後,竇建德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答應出兵救援王世充。
不過,竇建德答應去救是一回事,什麼時候去救又是另一回事。竇建德的如意算盤是希望李世民的唐軍和王世充的鄭軍瘋狂互撕,等雙方都打到精疲力盡的時候,自己再率精鋭之師迅速南下,一舉奠定大業。戰國時期孫臏就曾用這一戰術打敗了龐涓率領的魏軍。因此在答應出兵請求後,竇建德又按兵不動等了兩個多月時間,然後才不緊不慢地率領10萬大軍開始南下。
然而,竇建德不是孫臏,李世民也不是龐涓。兵法上的至理名言在不同人的手中應用起來的效果卻是千差萬別。就在竇建德緩緩向南挺進的時候,對戰局變化極為敏鋭的李世民已率精鋭軍隊強攻鄭軍駐守的虎牢關,並趕在竇建德的夏軍抵達前將其攻克。於是,竇建德和他的10萬夏軍就這樣被擋在了虎牢關之外。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16公里的汜水鎮,“北臨黃河,崖岸峻峭,岧岧孤危,高四十餘丈,勢盡川陸”,這是一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當時虎牢關由李世民親自駐守,軍隊是唐軍中最強悍的玄甲軍,不過人數方面就比較寒磣了,總共只有3500人,而關外的竇建德夏軍則是10萬精鋭。
當時唐軍中許多高級將領都認為兩軍人數相差太過懸殊,建議李世民暫時撤退,避敵鋒芒。可李世民卻斬釘截鐵地對眾將説道:“不必多言,吾意已決!”
李世民很清楚敵眾我寡的局面,因此他下令全軍堅守虎牢關,同時派小股輕騎兵部隊去騷擾夏軍後方,劫掠對方糧道。期間竇建德以兵力優勢多次對虎牢關發動強攻,但卻完全沒有任何收穫。
在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消耗後,原本鬥志滿滿的夏軍變得士氣低落,軍中許多將士都發牢騷抱怨憑什麼來救援王世充。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李世民讓安插在夏軍中的間諜給夏軍高層散佈了一個假情報,説唐軍戰馬草料已吃完,現在正在黃河北岸放牧。冷兵器時代的戰馬就相當於現代戰爭中的坦克,虎牢關中的唐軍沒有戰馬在身邊,那戰鬥力自然嚴重下降。竇建德決定利用這一機會向唐軍發動全面進攻。
五月初二,竇建德率10萬大軍列陣鳴鼓,兵威大盛。虎牢關中的唐軍將士見此情景不免心中感到驚恐。李世民卻對大家説:“盜匪在山東起兵,沒遇過真正的強敵,眼下鼓譟喧譁,毫無紀律,不用多久就會士氣衰竭,過了中午我們就能將他們擊破。”眾將疑惑地望着李世民,不知道這位秦王殿下葫蘆裏賣什麼藥。
農曆五月的天氣已經開始有點熱起來了,夏軍列陣敲鼓折騰了一個早上,唐軍沒有出戰,夏軍將士們自己卻折騰地又累又餓,軍中不少人開始鬆懈下來,陣地上不少人還在搶着喝水。李世民在虎牢關上一覽無餘,於是他認為與敵人決戰的時機已到來,遂親自率軍發起總攻。
夏軍因為上述假情報的緣故,都以為唐軍沒有騎兵,因此放鬆了警惕。可沒想到虎牢關中的唐軍騎兵魚貫而出,向夏軍中軍大帳發起最猛烈地衝鋒。當時竇建德正與一羣高級將領在開會商議如何對付唐軍,他聽到外面亂糟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到屬下進來稟報時候才知道唐軍騎兵已近在眼前。
整個夏軍指揮系統徹底崩潰,騎兵、步兵亂作一團,幾乎是任由唐軍騎兵宰割。竇建德自知敗局已定,只好向北逃竄,可沒跑出多久就被唐軍俘獲,一代豪強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