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婆婆和媽媽》中,黃聖依的精英式育兒引發了“燒錢”爭論和報班爭論。
程莉莎覺得不應該給孩子報那麼多補習班,也不應該給孩子花太多的錢,應該給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信心教育和挫折教育而非技能培訓。
但張萌不太認可,她覺得孩子都需要逼一把,比如拿彈鋼琴來説,10個孩子有9個都是坐不住的。
需要家長逼他們一把,才能有所成就,我們不能做個快樂的無用人。周杰倫和張萌都是被媽媽打大的,高壓之下練就一身才藝。
燒錢真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嗎?報太多的班可能會毀掉孩子。
現在有很多父母寧可自己不花錢,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幼兒園、貴族學校去。企圖用錢培養孩子,給孩子鋪一條金燦燦的康莊大道。
周杰倫的兒女一年學費就要140萬,黃聖依專門把安迪帶到美國去一段時間了,讓他覺得自己的英語差、產生自卑感,從而好好學英語。
其實用錢堆出來的不一定是自信,還有可能是虛榮,所以沒有必要燒錢去培養孩子。
黃聖依在
《婆婆和媽媽》中説,為了安迪的教育,她從北京搬到了上海,她希望安迪能有出息。
可是她的安迪在節目中連葱都不認識:黃聖依在家做飯,讓安迪去花盆裏幫她拔幾顆葱。
安迪不認識葱,看到了一盆花,跑去告訴黃聖依:“媽媽,葱還沒長好,
它還在開花呢。”
孔子説:“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其實現在很多孩子都不認得葱,
也分不清韭菜和麥子。
我們一直在朝着奇怪的方向培養孩子,
他們眼裏只有競爭和壓力,已經被剝奪了對生活的時間和興趣。
家長們只希望他們擁有各種各樣的技能和語言能力,把孩子消耗在各種興趣班裏。
這就是程莉莎説的:“有些孩子註定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她不建議讓孩子報太多的興趣班,即使報班,也應該給他們一個選擇權,選擇他們喜歡的,而不是逼他們一股腦報5、6個興趣班。
程莉莎説的真的特別對,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一股腦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逼着他學習,學校也每天要給小學生海量作業。
孩子的童真被一點一點磨滅,很多人説人在什麼階段就要有什麼事情。人大代表呼籲廣大女性不要錯過最佳生育年齡。
可是我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在錯過,現在有什麼童年。安迪家有錢,奶奶在自己家給他建了個遊樂場。
可是他沒有父母的陪伴,安迪4歲之前就沒怎麼見過爸媽,他連黃聖依、楊子是做什麼工作的都不知道。
他當然也不認識葱、奶奶86歲了,帶不動他,爸爸媽媽4歲才帶他,一上來就要實行精英教育,少有人帶他體驗生活裏真正的樂趣。
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技能,而是感受到樂趣、發自肺腑的開心和抗挫折能力。
就像網紅教授鄭強所説:
我們應該給孩子從小養成堅韌不拔,一生努力的品格和人生的幸福不是由學歷和職位決定的人生觀,把自己的情感和熱愛奉獻給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樣一個理念,這才是科學的教育。
有些時候,過分“催熟”孩子和強制性報班,反而會適得其反,程莉莎就舉了個簡單的例子:
她有個朋友,長大以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砸了自己的古箏,以示對父母的反抗。
很多父母會跟張萌和黃聖依持一個想法,張萌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覺得父母逼你是對自己好。
因為如果不是她媽媽打她,她就不會有如今的成就,周杰倫也説過類似的話,所以他很感謝媽媽。
黃聖依覺得,你就應該從小讓他做點妥協,因為他長大以後,並不會每件事情都稱心如意,你不能總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做個快樂而無用的孩子。
萬一哪天父母不在了,沒有人庇護你了,你很可能就會活得很艱難。
包括黃聖依、張萌在內的家長,其實特別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他們覺得讓你去看看別人有多優秀、賺錢有多不容易,給你花很多錢去提升技能,就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過分在意錢。
雷佳音就曾説:“我的女兒是個虛榮怪、她總會跟服務員、鄰居説:“我的爸爸叫雷佳音,他是個大明星。”逢人就説。”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和包貝爾的女兒也是隻要媽媽去接她不化妝、不穿好看的衣服她就不高興。
所以瘋狂的報班和在孩子身上燒錢,過度地給孩子灌輸錢的理念就是在“殺死”孩子,把他們催熟、強行帶他們進大人的世界。就像侯佩岑一樣,永遠討好別人。
就像鄭教授所説,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童真、直率、快樂,我們需要培養他們擁有一顆善良、堅韌的心,讓他們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和生存的能力而不是把過分在意成績,把他們變成小大人。
有些體驗真的比報班來的重要多了,程莉莎在《婆婆和媽媽》中説:
“
我有一次帶着兒子去陳曉東的農村老家、孩子看見農村的小孩上樹跟猴一樣快,呲溜一下就上去了。
他就很羨慕,就回來練,在城裏練爬單槓。其實我注意到的不是爬樹那孩子的技能,而是他眼裏透露出來自信的光芒,他一點兒都沒覺得見到城市裏的孩子自卑。”
那眼裏的光,就像程莉莎説的,是他這一輩子用來治癒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事情的根基。
而現在的人,缺少的就是這個。但是父母不敢啊,父母苦了半輩子,就不想讓孩子受自己曾經受過的苦。
中國的父母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替孩子規避未來的風險。這就是黃聖依和張萌的想法,是她們逼孩子最大的原因。
我們現在當然沒有了養兒防老的概念,80、90後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而不是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
所以他們逼孩子,就跟黃聖依和張萌這樣的明星是一個想法,不管自己有錢沒錢,都想給你最捷徑的獲得幸福的路。
可是他們忘了一件事,
就是黃聖依説的:“如果我哪天不在了”,如果你哪天不在了,或者你沒有能力給他鋪路了,所有的事情都有孩子自己來解決。
那麼這個時候他有這個心裏承受能力和抗壓、應變能力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好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特別震驚的原因:中國的父母為子女付出得太多了,他們甚至到了干涉他們的現在和未來的程度。
好像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一樣,中國的父母像老闆,而不是顧問。
所以這一期《婆婆和媽媽》中的親子教育辯題,我支持程莉莎,她真的不像個家庭主婦,頑固、守舊、體貼老公的郭曉東老婆。
她的很多育兒觀念比乘風破浪的張萌和黃聖依這樣活躍在娛樂圈的媽媽還要好。
觀念和心態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像白巖松説的:
“物質脱貧是最容易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焦慮一點都沒有減少。”
心態和胸懷、積極向上的力量都比技能重要。
高曉松批清華求職者: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名校是鎮國重器,清華培養你十幾年,不是為了讓你問我們你該找個什麼工作。你該有改造國家
的慾望和胸懷天下的氣魄。”
我覺得高曉松説的挺對的,我們的年輕人的培養方式是需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