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王氏,明神宗朱翊鈞之原配皇后,明光宗朱常洛之嫡母,亦是明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
王皇后像
明代妃強後弱的時期有很多,萬曆年間鄭貴妃更是寵冠六宮,但我們卻很少發現鄭貴妃和王氏有過什麼直接的大沖突。事實上,鄭貴妃雖然每天都想將王氏取而代之,卻始終難以對其後位撼動分毫。
在我看來,史料裏雖然對王氏的記述不多,但神宗後宮之主的稱號,王氏擔得名副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定位的女人,凡事做得有理有據,進退有度,在後宮中樹立起了強大的政治威信,即便是神宗也要對她禮讓三分。
王氏於嘉靖四十三年在北京大興出生,祖籍浙江餘姚。根據其宗譜所記載,王氏原名王喜姐。父親王偉當時是隸屬工部的一個小官。
萬曆五年,神宗已到大婚之年,李太后敕令禮部為皇帝選後。此次“選秀”的範圍不廣,集中在京畿直隸地區,當時送到京師進行海選的規模也不大,“秀女”數量大概四五百人的樣子。
王氏殺出重圍,被李太后看中,成為了神宗的中宮皇后,並於萬曆六年完成大婚。可以説,王氏的後位,是李太后欽點的。那麼李太后看重了王氏什麼?
我們在史書裏沒有找到王氏如何貌美的形容,但卻發現在記述王氏時,不論是官史還是民史,都着重提到了王氏“性端謹”,並且説王氏侍奉李太后很貼心,婆媳關係非常融洽。而當時的王氏,年紀也不過十四五歲的樣子。
我在聊李太后的文章裏説過,李太后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小女人式的皇家女性。她選擇自己兒子的正妻時,首重品性,這也是明代選後的一條重要評判標準。而能夠讓李太后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兒媳,則説明王氏在女德方面的行止,在婆婆看來毫無瑕疵。
如此看來,婆婆眼中的王氏,應該是一個非常符合當時傳統認知的女性,是正房太太的合適人選,自然也就會少一些情趣。於是我們得出了王氏的第一個標籤:傳統女性。
李太后像
王氏雖然沒有誕下皇子,卻也生過一個女兒。萬曆九年十二月,王氏產下了皇長女榮昌公主。也就是在這一年,神宗擴充後宮遴選九嬪,一個叫鄭夢境的女子進入了大內。
鄭夢境,就是萬曆十年冊封的德妃,也就是後來專寵的鄭貴妃。
我們都知道,鄭貴妃一進宮,便馬上迷住了神宗,皇帝幾乎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了鄭貴妃身上。那麼王氏和神宗之間,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關係呢?
在遇到鄭貴妃之前,神宗和王氏的感情應該並不差。
一來,在萬曆十年之前,神宗身邊女人並不多。
神宗大婚的時候,只冊封了一個皇后和兩個側妃,其中一個側妃在萬曆八年還離世了。這從萬曆九年,王氏懷孕這一點,也能側面證明。
萬曆帝像
二來,神宗並沒有事實親政,行事還算守規矩。
內有李太后的監管,外有張居正的約束,神宗做事情不敢太隨性。你就看他臨幸了李太后的宮女王氏(光宗生母王恭妃),在李太后核實情況時,神宗那種遮遮掩掩,明顯就是覺得自己“做壞事”的態度。
那麼在鄭貴妃得寵之後呢?
我認為這個時期,神宗對於王氏的感情,是逐漸升華到一個親人的過程。你會覺得這對皇帝和皇后會變得很客氣,雖然皇家的規矩多,但是王氏在鄭貴妃出現以後,開始把自己的重心慢慢從皇帝妻子轉移到一國之母上。
看起來這兩個身份是一回事,但是妻子更強調了生育屬性,國母則凸顯了政治地位。
仕女圖
其實這種轉變也是王氏的一種無奈:她開始習慣性流產。我們知道,一般有這種困擾的女性,體質都是比較虛的。神宗自己也曾説過,王皇后體弱多病。如此一來,神宗臨幸王氏的次數自然越來越少。
於是慢慢地,王氏自己都放棄了生子的希望,開始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管理後宮諸事上。據説王氏每天很忙,也在宮裏定了很多的規矩,很多事情都會親力親為。也許王氏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填滿內心的失落吧。
這是王氏的第二個標籤:主理後宮。
王氏管理後宮的風格其實是很嚴苛的。嚴苛這個詞可能已經很委婉了,事實上王氏經常動不動就體罰宮人,且還會搞株連這一套,據説死在王氏手下的宮人不下百人。與王氏產生鮮明對比的是,鄭貴妃的手下卻過得很滋潤,生活得很安逸平和。
明代宮廷人物劇照
不論這是鄭貴妃生性如此,還是故意營造出來與中宮的形象差異,但顯然鄭貴妃這招並沒有動搖王氏的地位。因為宮裏的人越發地懼怕王氏,王氏的威望反而得到了提升。
王氏還撫養過神宗離世妃子的子女,並且管教得非常嚴厲。為這件事情,神宗曾好幾次干涉過王氏的教育方式。並且神宗把這個原因歸結為王氏這幾年脾氣不好。
真的是脾氣不好嗎?真的不好。那為什麼會變差?
其一,王氏應該有危機意識。
這股危機來自鄭貴妃。鄭貴妃是皇貴妃,在宮裏地位僅次於王氏。如果鄭貴妃想要繼續提升政治待遇,那麼接下來就是衝擊皇后了。王氏需要營造出自己剛強的一面,藉以告訴鄭貴妃自己並非軟弱可欺之人。
其二,王氏在學李太后。
我們知道神宗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就是非常嚴苛的,李太后加張居正,再贈送一個打小報告的宦官馮保,神宗小時候一直都處在高壓狀態下。李太后更是明代著名的“虎媽”。所以神宗看到王氏教育自己孩子的嚴格,總有些不忍。但不可否認的是,神宗的文化素質的確是非常高的。所以王氏此舉,李太后絕對是會感到欣慰的。
其三,王氏未再生育。
王氏貴為皇后,是所有皇帝子女的嫡母,按理説撫養無母之子是理所當然的。但王氏總歸是會覺得不舒服。因為自己在生了長女之後,一直沒有孩子。現在養別人的兒子,心理上總會有些芥蒂。只是不知道她會不會衝孩子發火。
結合以上諸種,我們得到了王氏的第三個標籤:威嚴剛直。
明代宮廷人物劇照
那麼王氏和鄭貴妃的關係怎麼樣?
史書是説,鄭貴妃在很多場合明裏暗裏是有針對過王氏,但王氏大都都隱忍了下來,並沒有針鋒相對。
這就是王氏的聰明之處。
在王氏之前,大明因為妃子得寵,皇帝廢掉原配皇后的事情還是有先例的。比如宣德年間,宣宗為了孫氏而廢胡後;景泰年間,代宗為了杭氏而廢汪後;成化年間,憲宗為了萬氏而廢吳後。
如果你仔細研究過上面的三個案例,你就會發現,被廢掉的皇后,或多或少都與寵妃或者皇帝發生過直接的矛盾衝突。
王氏不理會鄭貴妃的找茬,雖然在有些場合可能會損害皇后的威儀,但並不能根本性地動搖王氏的後位,因為王氏沒犯錯。對,不犯錯,以不變應萬變,鄭貴妃就無法挑起王氏與神宗之間的矛盾。
而在神宗看來,王氏有時候會吃啞巴虧,但很有國母的胸懷,為了自己後宮的和諧穩定,寧可自己受點委屈也不願意鬧出事情,神宗反而會覺得有些虧欠王氏。
王氏深諳此道,硬是讓鄭貴妃的拳頭打在棉花上,無處着力,久而久之王氏反而在神宗心裏落下了好。
這便是王氏的第四個標籤:隱忍堅毅。
但光光隱忍只是戰術上的撤退,王氏在戰略上其實是在進攻的。
神宗有時候要到王氏寢宮過夜,王氏一般都會以管理後宮繁忙以及身體不佳為由,勸皇帝去寵幸後宮其他妃嬪。直到皇帝執意如此,王氏才會梳洗打扮等候皇帝的鑾駕。
這雖然有作為皇后要擺姿態的意味在,但此舉無疑讓王氏在後宮其他的妃嬪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畢竟,痛恨鄭貴妃專寵的不是隻有王氏一個人。
而明代皇帝與皇后同寢複雜繁瑣的規矩,也間接地幫助和保護了王氏。皇帝要到皇后那去,需要報備太后處,並傳告各處妃嬪。期間還有一套複雜的禮儀制度。在夫妻恩愛之後,還要去給太后請安,兩個人還不能在一起過夜。相反皇帝去其他妃嬪之處,便沒有這麼複雜的規矩。
為什麼説這是在保護王氏?因為這套禮儀簡直就是王氏在向其他妃嬪闡述自己的立場:是皇帝自己要來我這的,我可沒要求皇帝這麼做。
後來神宗寢宮失火,在修復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和王氏住在一起。
同時,王氏對神宗長子朱常洛,多有維護。因為鄭貴妃老是會找朱常洛(光宗)和其母王恭妃的一些麻煩,神宗又老是偏聽偏信,王氏往往會替朱常洛説幾句公道話,以致於後來光宗非常感念王氏的幫助。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更何況這個朋友很有可能就是日後的大明之主。這是王氏的第五個標籤:內藏鋒芒。
明光宗朱常洛像
我最後想問,神宗到底有沒有動過廢掉王氏,立鄭貴妃為後的心思。我的看法是,沒有。
鄭貴妃一共有兩個政治訴求:自己做皇后,讓兒子做太子。其中,只要鄭貴妃自己做了皇后,那麼自己的兒子就變成了嫡子,自然壓長子朱常洛一頭,便能順理成章成為了太子。所以,廢了王氏對於鄭貴妃是一勞永逸,一箭雙鵰的法子。
但整個萬曆朝,我們從沒有看見過神宗有表達任何對王氏的不滿。“國本之爭”到底誰做太子,我們這裏不談,起碼王氏的皇后大位,是沒人能動得了的,因為神宗不願意。
明代皇帝,想要易後,其實都是能做到的。什麼太后的阻力,朝臣的反對,這些都是很空泛的東西,説到底這是皇帝的家事,外面吵得再兇,皇帝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
神宗很寵愛鄭貴妃不假,但同樣也無法離開王氏。
明代宮廷人物劇照
後宮這攤子事情,還真的就需要王氏來操持。王氏賢后的形象,也需要放在台面上繼續發光發亮。最重要的是,這位自己的原配正房,凡事做得有理有據,從不輕易讓人抓到小辮子,對自己也尊禮有加,服侍貼切,神宗自問無故廢后,自己心裏這關也過不去。
我推測神宗的想法就是,王氏身體不好,因故病逝另説,但只要王氏健在,萬曆年大明的皇后就只能是王氏了。
如果你是一位男性讀者,你應該能明白神宗的這種心思。家裏的正房正妻,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自己最值得信賴的女人。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王氏,崩,時年57歲。這位明代在位時間長達42年的皇后,在臨終之前一定無比自豪。雖然身子虛弱,但她的眼眸掃過了自己的夫君,掃過了皇子,最後停留在了后妃們這,嘴角微微上揚:老孃在世一日,爾等終究是妾。
王皇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