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省界為什麼這樣劃分?

九寨溝近有一段歸屬往事。按照甘肅方面的説法,九寨溝原來歸屬甘肅所有,碧口水庫建成後,甘肅將原屬“窮山惡水”的九寨溝,跟四川方面調換了碧口水庫,而在九寨溝近年來成為旅遊“暴發户”後,甘肅方面也叫悔不迭。

儘管深層原因有待確認,甘肅方面悔恨得很,但九寨溝的歸屬如今並無異議;但在國內,目前關於省界糾紛的案例,卻仍然時時見諸報端:2015年12月,內蒙古額濟納旗、甘肅金塔縣就由於省際邊界糾紛,導致雙方大打出手;而甘肅和青海為了爭奪祁連山上的天然草場,寧夏和內蒙古為了開發賀蘭山的地下煤礦,上海與江蘇南通為了爭奪長江北水道淤出的江心洲,雙方都曾經鬧得非常不愉快。

據此前《法制日報》報道,根據民政部消息,僅僅2003-2014年的11年間,全國就“檢查界線長度13.6萬公里,發現和解決省界界線糾紛49起,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省界沿線地區資源糾紛116起”,由此可見,即使在建國已經68年的今天,國內的部分省界劃分仍然很有爭議。

由此,最愛君也要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省界劃分,到底是依據什麼原則來劃分?又導致了什麼問題呢?

隨山川形便:劉備為什麼要奪漢中?

這裏,我們先從“漢中之戰”説起。

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7-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地區相持戰爭,為了爭奪漢中,兵力弱小的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支援,對此楊洪向諸葛亮進諫説,漢中是益州(四川)的咽喉和門户,漢中之爭,是“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因此力諫諸葛亮發動戰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最終經過兩年戰爭,劉備最終擊敗曹操,取得漢中,並稱“漢中王”。而後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其實基本也是以蜀中、漢中為基地,蜀、魏雙方的爭奪,也是以此圍繞秦嶺進行的爭奪戰。

但在今天的中國省界劃分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理、語言、民俗上與四川更為接近的漢中,卻是在陝西省境內,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省界為什麼這樣劃分?

▲漢中是四川的咽喉門户和屏障。

這就要提到中國行政區域劃界的兩個重要原則:“隨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錯”。

所謂“隨山川形便”,是指依據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為行政區域邊界,使得行政區域與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劃界方式,在今天中國的省界劃分中,對此海南是非常明顯的,就是以海島建省;廣東則大體是沿着南嶺的山脈走勢,劃分與湖南、江西、廣西、福建的界限;而山西則大抵是以太行山為界劃省。

儘管管理方便、劃界清晰,但“隨山川形便”也產生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割據。

以山西為例,閻錫山基本就是圍繞山西的有利地形長期坐穩了“山西王”,因此在整個民國時期,各路軍閥和蔣介石對他基本上是無可奈何,一直到1949年敗給解放軍後,貫穿整個民國時期的山西問題才宣告解決。

而以漢中為例,劉備之所以要與曹操耗時兩年爭奪漢中,就是因為漢中是四川的門户,奪得了漢中則保住了四川,否則門户大開,益州(四川)是守不住的;而日後魏國滅蜀,鍾會的大軍,也是先取得了漢中,然後再由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綿竹,最終才奪下成都滅亡蜀漢。

由於漢中長期歸屬四川,而地理上的隔絕更是有利於割據自立,因此自古以來,便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説法流傳,北宋、南宋之際,宋人更是長期依據漢中等地的秦嶺有利地形,抵抗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進攻。

在滅亡南宋後,蒙古人意識到了漢中的重要意義,最終在元朝時,漢中盆地被劃歸給了陝西管理,從而使四川失去了漢中這一個咽喉門户和天然屏障,而從此700多年來,原本與四川連為一體的漢中盆地,也割入了陝西的管轄,經由陝西出兵,可經由漢中進入四川的要害之地,而從行政區域劃界來説,這種方法,就叫:“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的弊與利:秦始皇的心機

儘管“隨山川形便”劃界清晰、管理方便,但類似四川、山西這種有利於割據的地形,也成了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在劃分行政區域時,不得不重點考慮的問題,而早在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時,秦帝國就考慮到了“犬牙交錯”的問題。

秦末天下大亂後,趙佗率領南下的五十萬秦軍依據南嶺、割據自立,建立了南越國,但在南越國的國君心中,始終有一根刺,那就是秦朝的行政規劃中,為了防止嶺南的割據自立,因此特地將南嶺以北的桂陽郡的桂陽縣治,設置在了今天的廣東連州,也就是説,漢朝建立後,雖然南越國仍然存在,但漢朝承襲秦朝領地的桂陽縣,卻像一個楔子一樣嵌入了嶺南和南越國的腹心邊緣。

為了拔掉這根刺,趙佗就曾經寫信給漢文帝,表示希望漢朝撤銷在嶺南的屬地桂陽縣,但對此漢文帝則回信予以了拒絕,並表示“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劉邦)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

睿智的漢文帝當然明白,有了桂陽縣這根插入嶺南心臟的楔子,日後統一嶺南,自然就有了進攻的前沿陣地,最終到了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時期,漢帝國最終出兵滅亡了南越國,這此中,漢武帝也要感謝秦始皇依據“犬牙交錯”原則,所規劃留下的刺入嶺南的郡地、桂陽縣。

中國的省界為什麼這樣劃分?

▲秦始皇留了一手,給漢武帝進攻南越國提供了方便。

以長江和黃河為例,為了消滅南方政權依據長江和黃河設立天險、割據自立的隱患,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多有將長江南北、黃河南北的土地歸併在一個省區的做法。

以隋朝的江都郡為例,江都郡位處今天的揚州,隋朝修通大運河後,揚州作為大運河、長江的碼頭,在軍事地理和經濟上的重要意義與日俱增,為了防止地方官員依據長江天險和運河通道割據自守,因此隋朝在設置江都郡的時候,就將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整合到了一起,以此將長江天險包容在一個行政區域內,從而消滅割據的隱患,而這,也是“犬牙交錯”的重要運用。

對於黃河天險的消滅,則出現了一個現在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為什麼河南省內的土地,有的卻是在黃河以北?例如今天的河南安陽、新鄉、鶴壁、濮陽、焦作這五個城市,其實都是處於黃河以北,跟“河南”這個名字,好像不太搭邊。

實際上,依據黃河建立天險的問題,歷朝歷代都存在,明、清以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將黃河以北的懷慶府、衞輝府、彰德府劃給了河南,而民國也大抵繼承了這個規劃,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一度將黃河以北的地方劃成了平原省,但後來又跟河南合併,這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轄境來由。

而從經濟角度而言,今天河南省內黃河以北的土地,是河南省內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而自古以來,黃河以南的地區水災頻仍、災荒不斷,而將黃河南北合為一省,從經濟來説,也可以南北相互抵消影響,省內相互賙濟,另一方面,也將黃河天險,消融在了同一個行政區內。

從陝西來説,富裕的南部漢中盆地,與中部的關中平原一起,可以在經濟上週濟相對貧瘠的陝北黃土高原地區,三種地形相互結合、組成一個省份,也可以以富濟貧,只要沒有特別大事,陝西省內還可以相互調濟,不用中央出面就可以內部解決問題。

運用極端出問題:元帝國的崩潰

當然,“隨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錯”也必須控制得當,否則也很容易出問題。

以“隨山川形便”來説,太過遵循這個原則,容易導致地方割據;但是,太過講究“犬牙交錯”,也會出現大問題,這方面,元朝就是個例子。

在元代,國內十一個行省中,幾乎全部屬於“犬牙交錯”,例如中書省跨越太行山東西,將太行山這道山脈完全包容在內;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南北,將淮河這道屏障也包容在內;江西省、湖廣省全部也是從長江流域跨越南嶺,將長江、珠江兩大江河分水嶺包容在內。

對此,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周振鶴就曾經援引清朝時人儲大文的話,來評述這個極端的“犬牙交錯”的案例所存在的問題:“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唐之險失;淮(河)東、淮西、漢(水)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

中國的省界為什麼這樣劃分?

▲元帝國的崩潰,與行省設置過分講究“犬牙交錯”有一定關係。

所以儲大文説:“故元明二季流賊之起也,來無所堵,去無所偵,破一縣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由於各個行省都沒有天險作為屏障和守護的依託,最終,元朝在元末的農民大起義中,蒙古人的官軍幾乎無險可守,元帝國的崩潰,與這種過度講究“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域劃分,也有着深刻的淵源。

而從九寨溝引申開來的這個關於中國省界、行政區域劃分的話題,也將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的省界為什麼這樣劃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