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新材料層出不窮 那麼研究古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這都是老問題了,其他幾位回答的也很好,我本以為不該再有疑問,不過也還值得再説一次車軲轆話。

  問題的本質,當在於:古建築(及其研究)有何價值?

  1 首先,建築學不是一個純技術行業,是人文和科技的交叉學科,一如手機和互聯網。

  其實,所有和人有關,為人服務的行業,都是這樣的。因為人有理性,也有情感。理性的部分,科技可以解決。情感的部分,人文方能解決。概莫能外。

  實際上,人類總是以理性為手段,以情感為目的。人生追求的意義或者幸福,都是情感。

  2 古建築的價值,首先當然在人文。但並不只是侷限於外觀、造型和風格。實際上,建築最大的特質,還是材料和空間。雖然近現代以來,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成為主流,但對於常見建築物的空間,其實並未超過古代很多,不過三四米層高,六七米跨度而已。而古代也同樣有十幾米幾十米的跨度和高度。因而在日常建築中,技術的改變並沒有顯著的改變日常建築的空間和材料,也沒有改變人們的感受和情感需求,於是我們還是喜歡石材,木頭,磚,陶瓷,並以此標榜高檔。至於鋼鐵和銅器之類的,古代其實也大量使用金屬。唯有玻璃一項,確實古人所不曾有的大事,也是現代建築最大的特質,暫存不論。

  既然從古到今,日常建築的人文方面並沒有太大改變,也就是説人們的審美、空間感受、材質、細節、以及景觀園林的偏好並沒有大的改變,那麼,古建築和現代建築在日常建築空間裏,也並沒有巨大的鴻溝。

  我們研究古建築,其實是研究優秀的古建築,而不是一味為古而古。實際上能留存下來的古建築,大多是都是在絕對意義上的精美、高妙、價值絕倫的古建築。差一點的早就拆光了。

  在人文、藝術、審美方面,古人不但不差,而且更比現代人強。例如唐詩,書法,古典音樂,所有這些人文類的東西,並不會一定隨時代而提高。

  其根本在於,人自古而今,肉體和感官並沒有什麼變化,在人文方面,人的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也非常有限。這種前提下,古建築和現代建築,並沒有實質性的不同,有很多方面古人更強,研究更強的,當然大有意義,因為可以學到更好的嘛。對於材料的搭配,細節的修飾,尺度的宜人,空間的趣味,現代建築師需要大量的從古建築裏去學習。

  3 人文之外,還有空間功能佈局。這不能歸於人文,但也不是純技術,實際上是社會學裏人的行為模式。同樣,幾千年來人的行為模式其實也沒有太大改變,我們今天讀史記漢書三國志,依然能心意相通,政治學的人更能從二十四史裏學得權謀之道,在現代社會大行其道。

  建築設計的功能佈局,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這些人類行為模式的體現,古建築裏,同樣有大量精彩的案例,中國的宮殿和村鎮羣落所代表的社會關係,西方中世紀城鎮和教堂所代表的社會結構,其中的妙處今天拿來用在商業街區、度假村乃至新城鎮化建設,不但不落後,甚至還有失落的先進性復興呢。

  4 説到底,我的觀點是,古代和現代的建築學,基於人性和社會關係,這種基礎並沒有變化。而現代技術給建築這門古老學科帶來的改變並沒有特別大。因此古代和現代,從來都不能截然分開。

  研究建築學,就要古今一體,統一研究和學習。實際上大量優秀的現代建築,裏面充滿了古典名作的智慧經驗,甚至近乎抄襲。而大量優秀的古建築,實際上滿滿的現代性,一點不過時。(除了空調電燈自來水需要加一下)

  我們不是為了研究古建築而也研究古建築,我們只是研究人類一切優秀的建築案例,只不過有很多是古代人做的,而且現在依然優秀。

  當然,單純從歷史信息角度去研究建築史,也有歷史學的價值,暫不論。

  以下一片舊文供參考。

  何為創新?為何創新?何為傳統?為何傳統?- 關於《古都五書》(2012-11-25 20:47:41)

  研究建築歷史和傳統民居有十來年了,整天想着建築創新也有十來年了,今天收到王南博士發來的鏈接,是他們

  《古都五書》讀書會的內容,古都五書 - 搜狐讀書 真的説得很好,讓我又想起多年以來一直想説但總還覺得欲言又止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和創新。

  當今中國對創新的追捧堪稱史上罕有,而傳統所面臨的危機也前所未有的巨大。

  那麼,到底什麼是傳統?我們為何要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又如何保護和繼承?

  我想這三個問題和另外三個問題是完全一樣,互為硬幣兩面的,那就是:

  到底什麼是創新?我們為何要創新?又如何創新?

  我不能嚴密的回答這些問題,但想簡單的説明我的觀點:

  不必因為它是傳統而另眼看待,也不必因為它是創新而刻意追捧。評判任何事物都應該有公平統一的標準,而這一標準其實就是兩千年來人類社會形成的共同價值觀。

  1 我所知道的越是靠譜的專業人員,越珍視傳統,也越重視創新,罕有偏廢。因為大家共同的理念是,從歷史傳統到未來創新,都是一條連貫的歷史長河,雖然經過種種斷裂和變異,但大體並未改變。保護傳統者,發現兩千年的傳統裏充滿了創新的基因。追求創新者,發現傳統總是創新最有力的支撐。

  2 純粹的新,也就是不曾出現過的東西,並無意義。正如音符排列組合可以得世上一切樂曲,像素組合可以得到世上一切攝影作品,文字組合可以得到任何文章,然而並無價值可言。通常所説的創新其實包含了"具有真實價值"這一前提,也就是説:只有創造出比現有事物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特別是能解決新問題達到新目的的東西,才可以認為是創新。原本這只是一個常識。然而例如大劇院 cctv 這樣新則新矣然卻品質惡劣成本高昂卻被一些人當作創新,讓我感到果然普及常識還真是任重道遠。

  雖然適我無非新,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特別是建築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研究的,真正的創新者總是慎言創新,一般只是微創新,或者説文章本天成,我們只是偶得罷了。但凡自吹創新的,我總是深深的抱着警惕,實際情況是,騙子居多。

  3 對於傳統文化,我也不認為能夠與現在以及未來隔開。即使考慮到兩千年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存在逐步演進,然而其內在的理性與人性的慾望與現代社會並無本質區別。隨着歷史環境條件的逐步變化,人們的物質和知識技術財富逐步積累,中國文化包括建築一直相應的再演變,始終在尋求既有條件下的最優解決方案。回顧諸子百家的那些思考,其中的理性邏輯和價值取向與今天並無差別,還是這麼一批人,還是這麼一些思想,只是當時的歷史階段積累不足罷了。甚至有相當多的方面和年代,古人比今人在絕對品質上做得更好,現代社會在某些方面硬實力上衰落了,比如詩歌和書法,比如園林和一些建築。

  4 這些年來研究傳統建築,在藝術品質上我越來越傾向於勞動價值論,建築的品質主要來自於其中凝結的勞動量,包括腦力和體力的數量質量,這種難以準確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體會的東西。問題不在於東方還是西方,傳統還是現代,風格還是形式,而在於創作者是否盡心盡力。心力的數量和質量是最主要的,歐陸風並不一定低俗,自由曲面也不一定高端,硬梆梆的心力投入決定了基本價值。

  所以呢,我們這些熱衷於保護傳統的,多數時候並不是偏愛懷古,而是那些古建築老民居具有這硬梆梆的絕對品質,絕對價值,其中凝結的思考和勞動以及資源都是震撼人心的,這是以正常的現代價值標準來衡量,它們都是具有絕對的現代價值的好東西(只不過很多情況拆除古建築古城牆,是涉及到類似於土地內幕交易這些腐敗問題,因為私利而犧牲他人或者社會利益,卻故意否定古建築的價值,並不是這些古物真是沒有價值)。

  包括從傳統中學到的方法、形式、理性,也具備“硬”的智慧,一些當代中國所缺乏的,古代人愣是做得更好,那麼必然要學,這更是否來自傳統並無必然聯繫,只是傳統中偏偏有大量的這些丟失的智慧,於是沒有人能不從歷史中學習。

  至於創新呢,其實如果外在條件不變,內在需求不變,是不需要創新的,所謂天不變道也不變。只是因為外在情況總是在變,內心的慾望總在增加,所以大家就只好研究一些新方法,新東西。我們不為了創新而創新,只是為了解決新問題和把事情做得更好,想出了一些相應的辦法而已。如果恰好這些辦法是傳統裏有的,那就叫繼承傳統。如果恰好這辦法是傳統裏沒有的,那就成了創新。

  公平的對待傳統和創新,堅持統一標準,公正評判,價值判斷上不管古今東西新舊,這就是我個人喜好的非常實用主義的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70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新材料層出不窮 那麼研究古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