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先後發生過六次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變法,其中只有兩次成功,即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而其餘四次均已失敗告終,即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那麼,為何李悝和商鞅變法能夠成功,而其他變法全部失敗呢?其實一場變法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變法本身,而且還受到君王支持程度、反對派實力、外部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
商鞅變法和李悝變法之所以成功,有一定特殊性
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作為早期的兩次變法,也是古代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兩次變法,而這兩次變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其實有着相當的特殊性。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1、君王高度支持。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的成功,顯然離不開魏文侯和秦孝公的支持。魏文侯作為魏國的開國君主,在歷經“三家分晉”如此大的政治風波後,深刻認識到了當時的國家弊政,因而非常的進取開明;而秦孝公繼位之前,由於秦國內部的動盪,魏國趁機攻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這同樣使他下定決心改變秦國的積貧積弱局面。而且這兩位均是雄才大略之主,“三家分晉”後韓趙積極對外擴張,而魏文侯則痛定思痛率先整頓內部;而秦孝公則是寧願割地與魏國講和,換取變法空間和時間。由此可見這兩位君主對於變法的決心,而這也是他們對變法大業鼎立支持的原因所在。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2、反對勢力較弱。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時,距離“三家分晉”時間並不長,魏國作為一個新生的諸侯國,國內局勢尚未徹底穩定,既得利益集團尚未根深蒂固,因而在推行變法中遇到的阻力並不算太大。而秦國則由於崛起於西陲,為了在戎狄環繞的惡劣環境中求生存,秦國曾積極向戎狄學習生存之道,相較於其他諸侯國,秦國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小,山東六國因此常常將秦國視為蠻夷,但也正因如此,使得秦國在變法過程中遭受到的阻力相對較小。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3、外部環境穩定。即使再成功的變法,也必定會導致本國朝局產生較大的混亂,因此外部的穩定環境就變得極為重要。魏文侯推行變法之時,韓趙魏“三晉”之國關係尚且較為緊密,魏國周邊也並沒有出現能夠對其形成威脅的諸侯國。秦國商鞅變法之時,魏國雖然仍然極為強大,但秦孝公卻通過割地求和換來了穩定,再加上之後“三晉”翻臉,魏國先後進攻趙國和韓國,卻又先後遭遇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慘敗,這使得秦國東部始終遭受到威脅。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正是由於國君的鼎力支持,以及反對勢力較弱、外部環境穩定,再加上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的內容的確能夠切中時弊,適應了當時的時代發展,這才取得了變法的成功。
其他四次變法為何會失敗?均至少有一項致命缺陷
相較於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均至少有一項致命缺陷,而正是由於這種致命缺陷,最終導致變法失敗,我們分別來説。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1、吳起變法:國君突然去世,變法失去支撐。吳起離開魏國來到楚國後,先被楚悼王任命為宛城太守,一年後便被升任令尹,開始在楚國主持變法。通過“明法審令”、廢除世卿世祿制、整頓吏治、改革軍事等措施,使得楚國迅速強盛了起來,此後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郤三晉,西伐秦”,一躍成為南方第一強國,然而由於楚悼王的突然去世,吳起也隨後被反對變法的舊貴族所殺,雖然繼位的楚肅王“夷宗死者七十餘家”,使得舊貴族勢力大為削弱,但吳起的變法還是“人死政消”,最終以失敗告終。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2、申不害變法:外有強鄰魏國,成果損耗殆盡。前354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開始在韓國主持變法,申不害為韓相十餘年,通過整頓吏治、推行“術”治、整頓經濟、改革軍事等措施,使得韓國政局得以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日漸富足,軍隊戰力大幅度提高。然而,韓國的崛起卻引來了強鄰魏國的不滿,從而遭到魏國攻打,雖然此戰最終以齊國“圍魏救韓”,魏國遭遇馬陵之戰慘敗而結束,但韓國的變法成果也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韓國變法就此夭折。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3、王安石變法:變法變為黨爭,改革內容變質。宋神宗即位之後,為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遂啓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內容極為繁雜,具體起來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經濟層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等),軍事層面(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政治層面(改革科舉、整頓吏治、整治太學等)。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太過急功近利,再加上用人不當,變法內容本就已經變質(如被詬病已久的青苗法),導致民怨沸騰。再加上對反對派官員的打擊和貶黜,最終導致形成黨爭,史稱“新舊黨爭”,這導致雙方爭論的焦點已經從變法本身,變成了對利益集團的打擊報復。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4、戊戌變法:反對勢力強大,變法最終夭折。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次變法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開始施行,雖然有光緒帝的鼎力支持,但由於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從而導致強烈的抵制和反對,慈禧太后更是於同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康有為、梁啓超則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詞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整個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便宣告失敗,因而也被稱為“百日維新”。
從以上四次失敗的變法不難看出,變法想要取得成功非常困難,君王的支持、外部的穩定、變法的推行、反對派的實力等,即使有一項條件不能達到預期,那麼都有可能導致變法失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4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六次變法之中,為何只有李悝和商鞅成功,其餘四次卻全部失敗 - 楠木軒